“望子成龍”心切,對優質教育資源需求巨大
一邊抱怨一邊“報班”,是當前中小學生家長中的普遍現象??墒呛⒆訅毫Υ?,家長也遭罪,為什么不見“退燒”呢?
“我當年沒考上大學,20多歲就出門打工,深知沒有學歷寸步難行。上大學是未圓的夢想,我不能讓孩子再重蹈覆轍。”安徽讀者程鵬說,我們夫妻倆省吃儉用,給孩子報了不少培訓班,甚至請知名教師回家一對一補課。但孩子成績仍然不理想,真是“恨鐵不成鋼”。
自己未考上大學,就把大學夢提早壓給孩子。和程鵬一樣,不少家長將自己未曾實現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甚至希望子女能夠“光宗耀祖”。
當然,更多的家長是面對現實的無奈之舉。“找工作,如果非985學校的學生,很多單位對簡歷連看都不看。”河南洛陽市劉桂華說,就業壓力大,競爭越來越激烈,孩子現在累一點,總比以后找不到工作強??荚囈苑謹禐橹饕獙颍呐聦W習的過程輕松愉快,可最終面對的仍是升學考試。
“考不上好小學=考不上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人生失敗,一旦陷入這樣的邏輯怪圈,家長難免不被升學壓力所裹挾。”針對部分家長的認識誤區,武漢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陳聞晉表示,社會選人用人的標準還多“唯名校”“唯考分”,在此影響下,形成“劇場效應”。當周圍孩子都在報班、搶跑,家長即使再淡定,也無法接受自家孩子不進則退。
黨的十八大以來,財政對教育投入不斷加大,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連續5年保持在4%以上,教育普及程度不斷提升。我國教育正加速從“有學上”向“上好學”轉變。陳聞晉認為,培訓熱、擇校熱的背后正是大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巨大需求,更加渴望“上好學”。目前,中小學優質教育資源總體仍然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大多聚焦在中心城市、中心城區、經濟文化發達地區,高水平示范學校入學門檻高。優質資源不足,中考、高考帶有明顯的選拔性質,誰也不敢怠慢。
在陳聞晉看來,學習一旦背負太多外來壓力,背離興趣,孩子容易產生厭學情緒,效果往往適得其反。教育如果不尊重學生成長規律,僅僅是知識性的死記硬背和強行灌輸,再少的“教育”都是負擔。反過來,如果孩子對學習葆有強烈的興趣,即便廢寢忘食,也不算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