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放寒假,北京市海淀區初二學生寧寧的奶奶就不勝其煩,她的手機每天都收到很多條“一對一”培訓班的廣告信息。更令她難以理解的是,期末考試期間,學校通知家長去領寒假作業、輔導書,領取的地點卻不是學校,而是海淀區某主打“一對一”輔導的教育培訓機構。
“領作業那天,不少家長被培訓機構追問信息資料,有的家長搪塞過去,只領書不留資料。培訓機構的人告訴我們,寒假作業的答案他們有,可以接著參加‘一對一’輔導。盡管后來學校老師告訴我們不用在培訓機構拿答案,但是大家心里還是疑惑重重。”寧寧奶奶告訴記者。
這些機構為什么和少數學校關系如此密切?
隨著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分數也不再是單一指標,評價體系日趨多元,學業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等,也將成為升學的重要依據。早些年直接為升學服務的奧數班、重點中學占坑班、各式加分特長班漸漸偃旗息鼓,但“一對一”課外輔導這個全新的培訓形式卻日漸走紅:“一個老師帶一個學生”、“保證提分”、甚至“先簽約再繳費,不提高60分以上全額退款”,刺激家長神經的宣傳口號不絕于耳。
在中小學不斷強化綜合素質教育改革的今天,為什么“提分”“保過”這種對單一分數直白的追求還大有市場?
寒假輔導班教些啥,誰在教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學生在這個機構領取的寒假作業有初二語文的《魔法訓練》、課外讀物《三國演義》和《師說閱讀》等,簡介上寫著“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等。記者了解到,以“贈閱輔導資料”“提供課外閱讀”等方式和學校合作的機構不止寧寧所在學校一家。這些機構的主打項目都是“一對一”輔導。
記者按照寧寧的寒假作業領取憑條上面提供的電話號碼打過去,找到了培訓機構聯系人張老師。她表示,這個機構是“東城、西城、海淀中小學教學一線教師一起合辦的工作室”。
而各級教育部門多次明令禁止中小學校教師有償補課,最近一次是在2015年6月,教育部發布了《嚴禁中小學校和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的規定》,禁止“在職中小學教師參加校外培訓機構”,那么這個機構宣稱的教師資源又是從哪里來的?
張老師表示,她本人曾是海淀區一名一線數學老師,現在已經辭職專門從事培訓咨詢工作。“工作室”其他老師都是一線教師,有十年左右從教經驗,利用課余時間為學生補課。她耐心地解釋“一對一”輔導的好處,個性化教學的嘗試有多么成功。“多低的分、多差的學生我們都敢接。”張老師說。
“現在學校盡管也是小班化教學,但是學生的情況千差萬別,有些學生分數上不去是由于基礎不牢,有些則是思路打不開,還有一些是舉一反三的能力不強,缺乏發散思維,‘一對一’的好處,就是能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處理。比如有個初中學生很用功,成績就是跟不上,我們經過測試發現,他從小學6年級開始對數學就一知半解,于是我們從小學課程給他補起。我們因材施教,提分真的很快。”張老師告訴記者。
她舉出學生的實際例子證明所言非虛:“某中學初二學生沈子林,三次‘一對一’課后,數學成績從60分提升到99分,這些你們都可以去學校打聽。他們成績提升快的另一個原因是在我這里做題,上自習。我們每次課后大量做題,課后做題時間我們不收費,不會的時候老師及時講解,這些也是學校教學里不能保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