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技部公布了2014年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入選名單。根據《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實施方案》規定,經申報推薦、形式審查、專家評議和公示等環節,全國高校共有180名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8個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和13個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入選2014年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分別占總數的58.82%、53.85%和39.39%。其中,教育部直屬高校有120名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9個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和7個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入選,平均占全國高校的三分之二。較去年相比,高校入選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數量增長了41.73%,入選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數量持平。教育部將和有關高校加強對入選對象的后續支持、跟蹤服務和考核管理,入選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的創新人才和示范基地要再接再厲,為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做出新的貢獻。
創新人才推進計劃是國家從2011年開始組織實施的國家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培育計劃,由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科技創新創業人才、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四項內容構成,是《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又稱“萬人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優化政策環境、強化保障措施,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學家、高水平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工程師、優秀創新團隊和創業人才,打造一批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加強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引領和帶動各類科技人才的發展,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附1:180名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1. 丁 霞 北京中醫藥大學
2. 馬春紅 山東大學
3. 王 東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
4. 王 師 中國海洋大學
5. 王 艷 天津醫科大學
6. 王 媛 河海大學
7. 王天友 天津大學
8. 王永華 華南理工大學
9. 王亞愚 清華大學
10. 王進軍 西南大學
11. 王岳軍 中山大學
12. 王春生 長安大學
13. 王振寧 中國醫科大學
14. 王瓊華 四川大學
15. 王鵬飛 復旦大學
16. 方 方 北京大學
17. 計 劍 浙江大學
18. 尹佟明 南京林業大學
19. 鄧詣群 華南農業大學
20. 艾連中 上海理工大學
21. 葉 娟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
22. 申勝平 西安交通大學
23. 史大林 廈門大學
24. 付 強 東北農業大學
25. 代方銀 西南大學
26. 邊惠潔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
27. 吉訓明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
28. 鞏金龍 天津大學
29. 畢天姝 華北電力大學
30. 曲良體 北京理工大學
31. 呂小兵 大連理工大學
32. 呂中元 吉林大學
33. 呂昭平 北京科技大學
34. 朱為宏 華東理工大學
35. 朱東強 南京大學
36. 朱利民 上海交通大學
37. 朱弟成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38. 任 斌 廈門大學
39. 莊 林 武漢大學
40. 劉 爭 華中科技大學
41. 劉玉蘭 武漢輕工大學
42. 劉世勇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43. 劉冬生 清華大學
44. 劉永長 天津大學
45. 劉西莉 中國農業大學
46. 劉運全 北京大學
47. 劉連新 哈爾濱醫科大學
48. 劉辛軍 清華大學
49. 劉叔文 南方醫科大學
50. 劉忠華 東北農業大學
51. 劉學軍 中國農業大學
52. 劉建全 四川大學
53. 劉繼紅 華中農業大學
54. 閆浩文 蘭州交通大學
55. 江 濤 華中科技大學
56. 江正強 中國農業大學
57. 池永貴 貴州大學
58. 祁 海 清華大學
59. 許 鳳 北京林業大學
60. 阮新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61. 孫志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62. 孫希明 大連理工大學
63. 孫希明 清華大學
64. 孫洪波 吉林大學
65. 麥立強 武漢理工大學
66. 嚴 軍 復旦大學
67. 李 冬 北京工業大學
68. 李 兵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69. 李 若 北京大學
70. 李 艷 南京農業大學
71. 李 雋 中山大學
72. 李 強 南京理工大學
73. 李永平 華北電力大學
74. 李傳鋒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75. 李紅良 武漢大學
76. 李玩幽 哈爾濱工程大學
77. 李忠明 四川大學
78. 李建榮 北京工業大學
79. 李建威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80. 李厚強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81. 李潤東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82. 楊 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83. 楊 莉 四川大學
84. 楊春暉 哈爾濱工業大學
85. 楊殿閣 清華大學
86. 軒福貞 華東理工大學
87. 肖少波 華中農業大學
88. 時永全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
89. 吳 剛 東南大學
90. 吳宏濱 華南理工大學
91. 吳珍芳 華南農業大學
92. 吳美平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93. 邱 楓 復旦大學
94. 邱麗榮 北京理工大學
95. 何 艮 中國海洋大學
96. 何 勇 中南大學
97. 何正友 西南交通大學
98. 何明光 中山大學
99. 鄒建文 南京農業大學
100. 汪 宏 西安交通大學
101. 張 建 山東大學
102. 張立峰 北京科技大學
103. 張吉雄 中國礦業大學
104. 張存滿 同濟大學
105. 張先正 武漢大學
106. 張紹東 武漢大學
107. 張曉丹 南開大學
108. 張新亮 華中科技大學
109. 陸安慧 大連理工大學
110. 陸豪杰 復旦大學
111. 陳 浩 溫州醫科大學
112. 陳 鵬 北京大學
113. 陳義旺 南昌大學
114. 陳永平 揚州大學
115. 陳兵龍 中山大學
116. 陳應春 四川大學
117. 陳學偉 四川農業大學
118. 陳銀廣 同濟大學
119. 陳景文 大連理工大學
120. 范壯軍 哈爾濱工程大學
121. 林 京 西安交通大學
122. 林 媛 電子科技大學
123. 林云鋒 四川大學
124. 歐陽鋼鋒 中山大學
125. 羅 蓉 武漢理工大學
126. 羅湘杭 中南大學
127. 季向陽 清華大學
128. 金 衍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129. 金危危 中國農業大學
130. 周小平 重慶大學
131. 周艷虹 浙江大學
132. 鄭 萍 哈爾濱工業大學
133. 趙建軍 河北農業大學
134. 鐘志遠 蘇州大學
135. 段吉安 中南大學
136. 段純剛 華東師范大學
137. 侯仰龍 北京大學
138. 施章杰 北京大學
139. 姜道宏 華中農業大學
140. 姜毓君 東北農業大學
141. 姚裕貴 北京理工大學
142. 秦高梧 東北大學
143. 聶百勝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144. 賈衛華 中山大學
145. 徐 驍 浙江大學
146. 徐長節 華東交通大學
147. 徐昌杰 浙江大學
148. 高 超 浙江大學
149. 高 喆 清華大學
150. 高紹榮 同濟大學
151. 高海波 哈爾濱工業大學
152. 高毅勤 北京大學
153. 郭紅衛 北京大學
154. 郭建春 西南石油大學
155. 唐于平 南京中醫藥大學
156. 陶小峰 北京郵電大學
157. 黃偉九 重慶理工大學
158. 曹亦俊 中國礦業大學
159. 龔 威 武漢大學
160. 龔流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61. 崔 勇 上海交通大學
162. 康國政 西南交通大學
163. 康國章 河南農業大學
164. 康重慶 清華大學
165. 彭萬喜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166. 蔣欣泉 上海交通大學
167. 韓 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68. 程 軍 浙江大學
169. 曾 芳 成都中醫藥大學
170. 曾春雨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
171. 溫宗國 清華大學
172. 賴文勇 南京郵電大學
173. 雷群英 復旦大學
174. 臧連生 吉林農業大學
175. 管海兵 上海交通大學
176. 廖 紅 華南農業大學
177. 樊健生 清華大學
178. 魏太云 福建農林大學
179. 魏麗萍 北京大學
180. 魏振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附2:28個重點領域創新團隊
1. 水稻高產優質高效與機械化生產創新團隊 丁艷鋒 南京農業大學
2. 智能交通技術創新團隊 王云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3. 制冷空調系統與高效能源利用創新團隊 王如竹 上海交通大學
4. 先進軋制技術與熱處理創新團隊 王昭東 東北大學
5. 大型煤氣化技術研發創新團隊 王輔臣 華東理工大學
6. 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神經再生修復和靶向治療創新團隊 毛 穎 復旦大學
7. 地球重力場精細結構及其時變效應研究創新團隊 李建成 武漢大學
8. 有色金屬真空冶金創新團隊 楊 斌 昆明理工大學
9. 半導體硅材料創新團隊 楊德仁 浙江大學
10. 植物生殖發育和光溫互作機理創新團隊 張大兵 上海交通大學
11. 創傷修復創新團隊 陳 林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
12. 大氣復合污染防治創新團隊 邵 敏 北京大學
13. 慢性痛基礎研究與臨床治療創新團隊 武勝昔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
14. 先進慣性儀表與系統技術創新團隊 房建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15. 重大水利工程安全與防災創新團隊 練繼建 天津大學
16. 區域高發惡性腫瘤生物靶向診治創新團隊 趙永祥 廣西醫科大學
17. 食品安全創新團隊 胥傳來 江南大學
18. 生物醫學光子學創新團隊 駱清銘 華中科技大學
19. 脆性材料加工技術創新團隊 徐西鵬 華僑大學
20. 煤的清潔低碳燃燒創新團隊 徐明厚 華中科技大學
21. 稀土化學與功能分子固體材料創新團隊 高 松 北京大學
22. 復方中藥研究創新團隊 高秀梅 天津中醫藥大學
23. 影像處理與安全傳輸創新團隊 高新波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24. 白血病新診療方法創新團隊 黃曉軍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25. 極端光學研究創新團隊 龔旗煌 北京大學
26. 復雜礦產資源高效清潔利用的界面化學創新團隊 覃文慶 中南大學
27. 地球空間環境及其對太陽活動的響應研究創新團隊 竇賢康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8. 食品非熱加工創新團隊 廖小軍 中國農業大學
附3:13個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
1. 大連理工大學
2. 同濟大學
3. 上海大學
4. 南京大學
5. 南京理工大學
6. 華中科技大學
7. 武漢大學
8. 華中農業大學
9. 華南農業大學
10. 南方醫科大學
11.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
12. 成都中醫藥大學
13. 西安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