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不息、止于至善”是廈門大學的校訓,旨在激勵廈大師生積極進取、努力開拓、追求至善至美的目的。其中“止于至善”四字便是由新加坡華人史上傳奇人物、廈門大學第二任校長林文慶取自于《大學》而提出。
林文慶(Dr Lim Boon Keng, 字夢琴,1869-1957)出生于新加坡的一個華僑家庭,因而也被認為是“海峽土生華人”。1887年,林文慶從新加坡萊佛士學院畢業。因品學出眾,他成為該學院首位獲得英國女王獎學金的華人,進入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院深造學習。林文慶除了完成醫學院的課程,便是將課余時間全部用來學習中文和了解中國文化,他對中國文化的認同也由此萌發和日漸強烈。
林文慶學成后回到新加坡開業行醫,因醫術高明,很快成為著名醫生,同時展現出其多方面的杰出才華和成就。他與朋友組建銀行和創辦保險公司,成為新馬華人金融業的先驅。他也是東南亞橡膠種植業的開拓者,陳嘉庚正是受其影響才開始經營橡膠園的。二人因此結緣,陳嘉庚譽林文慶為“南洋橡膠之父”。此外,林文慶還成立學會社團,創辦報紙雜志,開辦華語學習班等。
1921年7月,林文慶受陳嘉庚邀請執掌廈門大學。到任當晚,他便召開會議,宣布要將廈門大學“辦成一生的非死的、真的非偽的、實的非虛的之大學”。隨后,他著手開始廈門大學各項基礎設施及校政建設,同時在廈門和上海兩地擴大招生,并兼收男女學生。其治校極為嚴格,規定凡在考試中舞弊的學生,一律開除。集美學校校長葉淵曾經提出讓集美學校的畢業生免試進入廈門大學讀書,也遭到林文慶的拒絕。
建校的最初5年,廈門大學校內建筑一座座拔地而起,同時還建起電燈廠、自來水廠以及附屬小學。至1930年,廈大已初步建成為全國知名的綜合性大學,設立有文、理、法、教育、商五類學院、共21個系,不僅在當時的私立學校中辦學規模名列前茅,而且師資隊伍一流,有不少曾留學歐美的知名教授、學者,如:林語堂、魯迅、臺靜農等。
出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崇,林文慶任校長期間的另一著名舉措便是大力組織尊孔、提倡國學。孔子的生日被列為廈大重要節日,全校放假,以示恭祝。1926年,廈大成立國學研究院,林文慶也親自兼任院長。
任廈大校長期間,林文慶還兼任鼓浪嶼醫院院長,為支持廈大,他將為人診病所得、全年薪金以及夫人的私房錢均捐獻給廈大。1934年,陳嘉庚經營的企業在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下宣告破產,廈門大學也瀕于關閉,林文慶毅然和陳嘉庚分憂,只身南渡,為大學籌募經費,共得20萬元,使廈大渡過難關。他甚至還在臨終遺囑中將3/5的遺產和鼓浪嶼的別墅留給了廈門大學。
廈門大學于2005年4月6日修建了“文慶亭”,以紀念追隨陳嘉庚的“教育救國”理念、任廈門大學校長達16年之久的林文慶先生,并鐫文:“一九二一年六月,林文慶博士應校主陳嘉庚先生之請,接掌廈門大學,傾其睿智才學,運籌操勞,主理校政十六載。學校事業蒸蒸日上,碩彥咸集,鴻才疊起,聲名遠播海內外,與公辦名校并駕齊驅”。(呂詠梅)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