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碩士博士學位論文都刪除了
截至發稿時,記者在“百度學術”檢索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梁瑩,得到125條檢索結果,每一篇都給出了引向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數據庫的鏈接,但點擊后,均顯示文章不存在。引向百度文庫、豆丁網、道客巴巴等國內文檔分享平臺的鏈接,對應網頁也無法查看。
這些消失的文獻甚至包括梁瑩的碩士學位論文《善治視野中我國公民的行政參與——現狀、制約因素與路徑選擇》和博士學位論文《當代公民文化培育中的社會資本因素研究——以南京市調查為例》。
即使是提供電子版的相應期刊官網上,絕大多數也無法檢索到文章,對應頁碼有圖片預覽,但無法查看具體內容。
記者到圖書館期刊室里逐一對比后發現,120多篇文章都確實在期刊上白紙黑字發表過的。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一位教授說,2016年和2017年,該院多名教師從不同渠道獲悉了梁瑩撤稿之事,但沒有料到會有100多篇。
這位教授說,梁瑩2009年進入南京大學任教時,學院內部曾有不同意見。不同意見主要是認為她才30歲,就發表了30多篇論文,以文科的標準來看,擔心她不太嚴謹,而且這些論文中并無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她仍然憑借論文數量上的優勢通過了投票。
時任社會學院院長周曉虹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梁瑩參加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選聘時,雖有不同意見,但考慮到當時社工系的總體科研能力弱,而梁瑩的科研能力比較強,所以順利通過了。從程序上說,梁瑩的入職沒有什么問題。
記者查詢到,梁瑩2009年之前發表的論文遠多于30篇。僅2003、2004、2005年,她就分別發表論文22、11、17篇,2006年至2008年共發表16篇,且絕大多數都是獨立署名。
她2003年發表的論文《治理:面對政府失靈與市場失靈的新選擇》與《走出政府失靈與市場失靈困境的一種新思維——來自治理理論的啟示》屬一稿多投,且全文約三分之二的篇幅與廈門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的兩篇論文存在雷同。
在數據庫中,記者還發現數十篇其他作者的論文與梁瑩的論文內容十分接近,但發表時間要晚于梁瑩。
2009年到南京大學任教后,梁瑩每年發表的論文數都高于4篇,其中2011年~2013年各發表中文論文12篇、14篇、10篇。
從2014年起,梁瑩開始發表英文論文,鮮少發中文論文。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網站介紹,梁瑩近幾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在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和SCI(科學引文索引)收錄期刊發表英文論文50余篇。
2011年,梁瑩入選了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5年度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計劃,2017年又成為“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
周曉虹回憶,梁瑩進入學院后對工作“十分投入”,懷孕時都挺著大肚子、手上托著電腦邊走邊看,比較刻苦,發表的中英文論文數量較多。因此,她申請各種人才計劃,院里都給予了支持。她通過了包括“青年長江”在內的多項人才評審,這些評審都是由國家各部委組織專家進行的,能夠選上說明其具備了相應的研究能力。
得知梁瑩撤稿的情況后,周曉虹曾與她交流過。他向記者回憶,幾年前,梁瑩能連續發英文論文后,對發表中文文章就有些不屑。所以面對周曉虹的詢問,她回答稱自己以前的文章“都是垃圾”“不能代表我的水平”,所以拿掉了。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另一位要求匿名的教授則說,關于此事,現在沒有什么“客觀的證據”,都是傳聞。他強調,該院的學風整體上是非常好的,也產出了很多具有內涵和思想的學術作品。但如果按照國外某些學術期刊模塊化的方式來做論文,那就會影響文章的內涵,對學術本身是一種傷害。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