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喜的接學
女兒興奮地向同學“炫耀”
“你們看,我爸來接我了”
女兒3歲起,暢濤就將她送到西稍門附近的托管班,“這樣順路送順路接,方便”。甚至托管班老師也心疼地說:“你家姑娘總是來得最早,走得最晚。”
“我們住在邊家村附近,我每天6點50分從家出發,通常女兒7點就到了托管班了。如果我接,很少能在幼兒園放學時接女兒回家,即使不加班,也得到晚上7點半以后才能從咸陽趕回來。”暢濤說,“我至今都記得,那次放學時我準時去接女兒放學,她排在隊伍第3個,看到是我來接時,使勁搖搖前面2名同學,說 你看,我爸來接我了 ,然后又向隊伍后面跑去,逐一對每一位同學說, 你看,我爸來接我了 。”暢濤說,當時高興得想哭。后來聽說是幼兒園有小朋友問女兒:“你有爸爸媽媽嗎?”才明白女兒為何那么興奮。
父親的心愿
沒法時刻陪伴
惟愿孩子能頑強生長
“有一次女兒在幼兒園嘔吐,接到老師電話時我手術剛進行一半,只好說,如果沒發燒,可能是消化原因,等我忙完來接吧。”暢濤說,他知道其他小朋友一生病,家長會立刻沖到學校。他也想第一時間趕去,可上了手術臺,什么都不能想。”他說,接到孩子時,其他小朋友都回家了,覺得自己很失職,那次他哭了。
昨晚,提起暢濤的女兒,幼兒園宋老師對記者說:“孩子那次嘔吐,班里的老師都著急得跑前跑后,但暢醫生接起電話后語氣鎮定。可手術結束后,他打過來電話,很著急地問 孩子現在怎樣了,我馬上就來 ,那一刻才明白這家長 心大 里也有當醫生的不容易。”
盡管滿懷內疚,身為醫生的父母還是不得不舍小家為大家,但就像暢濤在信的最后寫的那樣“再也沒有人比你的醫生父母更愛你”,只能祈愿“風吹大的孩子”即使沒法擁有時刻陪伴的愛,也能頑強生長。
無奈的失衡
當醫生難“顧家”
對父母也深感虧欠
除了女兒,對父母,暢濤也深感虧欠。
“愛人進修這一年,多虧丈母娘專程從西寧趕來西安幫忙。而我母親因照顧父親和我腰椎骨折的奶奶十分忙碌,我卻一點兒幫不上忙。”暢濤說,“每次看到丈母娘忙前忙后的身影,我也只能在周末給她放個 短假 。”
再說起父母,暢濤更覺虧欠。“2008年,我一直忙于工作,疏于對父母的關心,盡管和父母同在咸陽,卻幾乎連回家的時間都沒有。父親先后暈倒4次,我都毫不知情。虧得有一次,我進家門時,發現母親正扶起父親,追問下,才知母親顧慮我工作忙,覺得父親沒啥大毛病,就沒開口。父親檢查后,被確診為 膠質瘤 ,是一種兇險的腦外科疾病。我非常自責,設想假如父親因患上我主治的病卻沒得到及時治療,我該怎么面對我的家人。還好,手術成功,目前恢復不錯。”暢濤無奈地說,醫生這個職業,即使懂得平衡工作和家庭,也常常失衡。
暢濤說,但既然選擇了,就無怨無悔。“有時也在想,到底為什么呢?想來想去,也許不是救死扶傷那么高尚,僅僅是病人治愈時說的一聲 謝謝 ,或者一個充滿善意的眼神,一切就值了。”他重復了一遍說,“就值了。”華商報記者 付啟夢 攝影 強軍
點擊下一頁查看《風吹大的孩子》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