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21歲的馮前浪在病床上躺了5個半小時,一動也不能動,癢了也要強忍著,唯恐手臂上的針扎破血管壁,“自己受傷倒沒啥,關鍵不能讓TA失去最后救命的機會。”馮前浪不知TA是男是女,多大年齡,只知道是位白血病患者。此刻,TA正在上海的醫院里將身體里所有的造血干細胞殺死,準備迎接馮前浪健康新鮮的血液。
父母在醫院陪著馮前浪。新晚報 圖
“不救TA會愧疚”
得知自己的血能救人,他一口答應
出生于1996年的馮前浪是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藥學院2015級藥學專業的學生。在剛入學時參加的一個公益講座中,他第一次聽說造血干細胞可以救活一個人。講座結束后,馮前浪就簽了捐獻造血干細胞同意書,進行了血液采樣,正式成為中華骨髓庫捐獻造血干細胞志愿者。
“聽說兩個人配型成功的幾率是三十萬分之一,我沒想過有一天真的能配上。”躺在病床上,馮前浪的一只手臂采集全血,血液經過血細胞分離機提取造血干細胞,再將其他血液成分經過另一只手臂回輸體內。因為血管太細,護士調慢了血液循環的速度,這也意味著馮前浪不能動的時間要比其他志愿者長一個多鐘頭。
馮前浪告訴新晚報記者,6月份,他接到中華骨髓庫黑龍江管理中心電話,得知自己與上海一位白血病患者配型初步吻合,“那邊問我是否愿意為他捐獻造血干細胞并做外周血采集,說給我一段時間考慮,但我當時就答應了。”馮前浪不覺得自己還有啥值得考慮的,唯一擔心的就是父母不同意。
“因為聽說能救人,我就同意了。”馮前浪說自己是位醫學生,面對病人感覺自己有義務救人,“不救的話我會很愧疚。”沖動之后,馮前浪還是在網上偷偷查了相關信息,“都說捐獻不會有后遺癥。”
“爸媽,我一點兒不疼”
他不停地安慰從重慶來陪他的父母
馮前浪來自重慶的一個小村莊,他深知從未聽說過捐獻造血干細胞的父母不會同意自己的這個決定,因此沒打算將此事告訴他們。但學校輔導員得知后,認為此事必須通知父母,“不出所料,他們反對。”
馮前浪的父親告訴新晚報記者,“是孩子自己一直堅持,一直說服我們,后來我們也詢問了重慶市多家醫院,大夫都說捐獻造血干細胞對身體健康沒有太大影響,我們才漸漸消除了疑慮。前浪是一個非常有愛心的孩子。”
馮前浪的父母提前兩天來陪兒子。從針頭扎進兒子的血管中那刻起,他們就開始流淚,“爸媽,我沒事,一點兒也不疼。”馮前浪不停地安慰他們。老師和同學給馮前浪送來全班一起制作的紀念冊,為他加油。
“浪哥”俠肝義膽
“我已經答應人家了,不能反悔”
馮前浪外形酷似小鮮肉張藝興,但他的下鋪好友李騏說:“他可不是小綿羊,我們的‘浪哥’特別仗義。”
去年,李騏因為添了大件,生活捉襟見肘,“浪哥”主動拿出600元借給他。李騏很感慨,“他一共就1000元,給了我一大半。”
“浪哥”有超強的自控力,學習成績保持在班級前十。身為寢室長,帶著室友一起去自習,經常給大家畫重點。李騏說,“浪哥”很少對別人說自己的事。“這次捐獻,直到他都做完了血液分析,要去醫院體檢才告訴我,希望我能陪著他。”李騏說,周圍的人都勸他再考慮一下,可“浪哥”卻說:“我已經答應人家了,不能反悔。”
12月11日下午,馮前浪的造血干細胞被送往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