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歲的李鴻麾下,有300多名技師和高級工。他們中,有中國科學院畢業的碩士、青島理工大學畢業的碩士,有很多大學剛畢業的學生,也有工作經驗豐富的中高級工程師。
而這些專業技術人員都有一個共同的師傅——畢業于上海市隧道技校的李鴻。12月初,李鴻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那里捧回了中國技能人才領域的最高政府獎項——中華技能大獎。
捧著獎杯回到上海,他像一個普通技工一樣按時回到了自己的坐標——施工工地上。每天,他照樣被各個業主代表拉著去開會。遇到久攻不破的技術難題,他還得一頭鉆進工地里,套上白色紗布手套東摸摸、西敲敲。
從1983年技校畢業至今,李鴻已經在隧道建設一線工作了33年。他的徒弟,從最開始的技工,到后來的工程師、名校畢業生,很多已經走上項目負責人的崗位。很多人奇怪,一個技校畢業的一線師傅,拿什么去“鎮”住名校碩士畢業生?
李鴻被徒弟和同事們稱為隧道股份的“李云龍”,頗有老大風范,他擔任隧道股份技師協會會長,旗下有近300名技師和高級工;他還有一個“李鴻技能大師工作室”,工作室里有高級技師6名,工程師2名,技師2名,主要致力于盾構法隧道施工技術攻關、技藝傳承、技能推廣和科技創新。
袁風波是上海隧道股份公司越江工程項目部的一名經理助理,中科院碩士畢業。在公司里,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李鴻的徒弟。按照上海隧道股份公司“雙師型”人才培養的計劃,像袁風波這樣本科、碩士畢業的高級管理人才,都被要求跟著高級技師們學習一門技能。
“研究生一畢業就來到工地,說真的,工地現場指揮能力還真缺乏。”袁風波告訴記者,李鴻最常叮囑他的一句話就是“要勤于動手、勤于去現場”,“他主張遇到問題,工程師一定要去現場,自己動手摸一摸、試一試,這樣才能積累更多經驗。”
袁風波學歷高、見識廣,盡管李鴻已經是個頭頂“全國技術能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等N個光環的全國技能名家,但水平究竟怎么樣,小袁還是相信“眼見為實”。
在上海耀華路隧道和虹梅南路隧道的建設過程中,小袁對師傅的水準由衷地豎起了大拇指,實際上,不僅是他,就連德國盾構機生產廠家的工程師也對這個老牌技工交口稱贊。
盾構機,是隧道掘進機的一種,在我國,習慣將用于軟土地層的隧道掘進機稱為“盾構機”。在上述兩條隧道的建設過程中,進口盾構機都在工作到一半的時候發生了一些小故障。
在耀華路隧道建設中,盾構機已經差不多挖完大半個隧道了,突然機身出現大面積凹陷,無法繼續工作。這個時候,距離工期已經很近了。袁風波說,當時的選擇只有一條路,就是從地面上往下挖,把已經深入在軟泥中間的盾構機再挖出來。
這樣做,一方面因為隧道挖得相對較深,物料運輸上費時費力,肯定不能準時完工;另一方面,會影響到地面上的居民生活,可能會遭遇阻力。
李鴻在勘查了詳情后,提出一條頗具創新性的大膽想法——為什么不能從隧道出口方向反向挖掘過來,再對兩臺盾構機進行精準對接?如此,既能按時完工,又不會影響周邊居民。
不是業內人士,不會知道這個建議的操作難度究竟有多大。放眼全球,因為雙向挖掘容易造成對接困難、隧道塌方等風險,幾乎所有國家的施工隊都只采用單向挖掘的方法來挖隧道。在耀華路隧道之前,只有日本的東京灣隧道采取過雙向挖掘的做法。
李鴻在多次勘查、反復測算后認為,耀華路可以進行雙向挖掘。他來回說服業主和公司領導,建議雙向挖掘。袁風波等工程師,通過現場測量、電腦模擬等手段,將對接的部位縫隙進行凍結、加固,最終,完成了我國第一起軟土隧道雙向挖掘。
而在虹梅南路隧道掘進過程中,類似盾構機故障問題又再次出現了。隧道剛剛掘進100多米后,盾構機尾部出現了一處約5公分的凹陷,只好又停工了。
這是一臺老牌的德國盾構機,公司請來了同濟大學教授、德國生產廠家的工程師,對設備進行測算、分析。最后得出的解決方案是——先由德國方面來驗證機器變形的原因,再根據分析結果對機器進行修復,解決時長大約要幾個月時間。
李鴻也去現場勘查了,他仔細觀察了變形部位,又用手反復觸摸該部位。他得出的結論與德國專家截然不同,“這是彈性變形,再挖兩環(專業術語,兩環約4米——記者注)它應該會自己彈回來”。
李鴻的觀點,德國專家不置可否,但他本人卻異常堅持。他找到公司總經理匯報情況,又找到業主負責人解釋溝通,在得到雙方負責人的允許后,施工隊又試著讓機器再向前開進了兩環。試驗結果表明,盾構機凹陷變形部位不但沒有加重,反而有回彈的跡象,再試幾輪后,凹陷部位自然回彈。
“我特別佩服他。出現問題,他一看就能知道個大概。”袁風波現在也學著師傅的樣子,每天必到工地上走一走、看一看、摸一摸,他覺得,只有常年堅持這個好習慣,才能在未來有可能成為盾構機專家。
“讀碩士期間,是純理論學習,跟施工現場其實離得很遠,讓我搞個神經網絡、遺傳算法、模擬施工還行,讓我去現場解決實際問題,還真得有師傅帶。”袁風波說。
“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不僅是吃苦耐勞,更是善于學習、勇于創新、不折不撓。”拿到中華技能大獎后,李鴻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培養后來者目前也是他的一項重要工作。
據悉,李鴻目前已經帶出6名上海市首席技師,兩名上海市技術能手。以他名字命名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每年都會在技師個人能力提升、師徒帶教、科研項目等領域取得新進展。李鴻個人在獲得數不清的榮譽之外,還獲得了諸多創造發明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