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樣澄澈明亮的雙眸,你很難想象眼前的他視力竟不足0.05,幾乎看不清任何物體。他是張蕓,福州三中金山校區語文教師。7年前,他的眼睛患上“絕癥”,但他憑借堅韌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難,堅守三尺講臺,穿過黑暗,為學生播灑更多光明的種子。
日前,記者來到福州三中金山校區,張蕓正神采飛揚地為學生解答問題,黑板上清晰的板書蒼勁有力,整齊無比。“我熟悉這里的每一間教室,每一條路,在學校我與 常人沒什么不同。”張蕓說,作為一名老師,他最熟悉的莫過于自己的講臺和課堂,因此得病后他依然希望留在教學崗位上,努力給學生搭建明亮的知識殿堂。
2008年,張蕓突發“視網膜色素變性伴生眼底黃斑”,這是當今醫學界公認的人類眼睛“絕癥”,世界范圍內尚無治愈先例,患者視力會不斷衰退,僅有管狀視野。這使張蕓在備課、批改作業上舉步維艱,同事和親戚都曾勸他轉到行政崗位,但他割舍不下熱愛的教學事業。
張蕓發現,自己雖然視力下滑,但對光線的明暗十分敏感,尤其是黑板上黑底白字的板書。張蕓的辦公桌上,有一臺29寸的液晶顯示屏,這是學校為他專門配的。為 了備好每一堂課,張蕓買來了讀屏軟件,在同事和妻子的幫助下,將所有的課文都整理成電子文檔,全部設置為黑底白字,字體1號以上,頁面比例210%。經過 這樣“特殊處理”的課文一篇至少有六七十頁,每天,張蕓都在反復“閱讀”這些特殊的教案,輔以多樣的音視頻素材,長期積累下來,幾乎每篇課文他都能背誦。
“我的妻子也是一名教師,她能夠理解我的堅持,無論是生活還是教學都是我最堅強的后盾。”張蕓的愛人黃少紅是福州三中金山校區的英語老師,他每天為丈夫讀課文等各類文獻資料,幫助整理教案,每年暑期還輔助他完成遠程教學。
備課解決了,批改作業怎么辦?在這一點上,最讓張蕓感動的當屬學生的配合與理解。“每天我都會利用午休和傍晚放學時間,讓學生到我辦公室來,親自把作文讀給 我聽,我再一一點評修改,一個中午能批改4本,兩周可以將所有學生的作文都改完。”張蕓說,今年他負責高一新生,一開始擔心學生抗拒這種點評方法,沒想到 學生卻主動找上了門。“這種改作文的方法,學生的參與度高了,師生交流更加充分,他們也對我更加信任,會跟分享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學生陳冠雄說,自己在張老師的身上看到了樂觀和勤勉,“就像黑夜里一盞指路明燈,讓我們明白今后不論遇到什么坎坷,都要大步向前、樂觀面對”。
7年來,張蕓付出巨大努力,克服重重困難,在妻子的悉心協助下,創造了“循聲問學” “胸有成案”“生讀師評”等獨特的教學方案,用超于常人的意志備課、批作業、上公開課,默默地在教書育人崗位上照亮著學生前行的道路。
“最壞的打算就是明天我可能看不見了,在不影響學生學業的情況下,我希望能堅持一直上課到退休。”張蕓說,學生的鼓舞、家長的關心、學校領導和同事的幫助,都 讓他堅定繼續奮斗在教學一線的信心。“當繽紛的世界在我的眼中褪去鉛華,我的心卻更感受到生命的樸實與人性的美好,我將一如既往,體悟職業幸福,播灑心里 的陽光。”張蕓笑著說。(記者 柯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