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越來越近,年味越來越濃!很多老師都會布置春節手抄報作業,那么龍年春節主題手抄報可以做什么內容?下面一起來看看。
春節的習俗
吃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家家戶戶最熱鬧最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桌上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二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吃餃子
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人家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有好運。
吃年糕
春節吃年糕,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種類:北方有白糕饦、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臺灣有紅龜糕。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從明代開始盛行。
貼窗花
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貼在窗戶上,所以也被稱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也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貼福字
“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圖案的。
貼年畫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墨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燃爆竹
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祭祖
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有的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長幼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
掛燈籠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除夕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掛著紅燈籠,堂屋燃著熊熊的紅火,點著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
發壓歲錢
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由長輩發給晚輩;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枕頭下;有的要孩子們追討到長輩臥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后把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老人家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
描寫春節的詩詞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元日》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戴叔倫《除夜宿石頭驛》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高適《除夜作》
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戴復古《除夜》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陸游《除夜雪》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歸》
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劉長卿《新年作》
衣懶換,酒難賒。可憐此夕看梅花。—吳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路幾千。—皇甫冉《春思》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陸游《除夜雪》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文征明《拜年》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酴酥沈凍酒。—毛滂《玉樓春·己卯歲元日》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孟浩然《田家元日》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文天祥《除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蘇軾《守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