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則“某大學校內搞外賣壟斷”的視頻引發社會關注。該視頻配文顯示,學生只能通過小程序點校內的外賣,引發眾多學生不滿。該學校12月15日回應稱,并沒禁止學生點校外的外賣,只是出于校園安全考慮,校外外賣只能送到學校大門,學生可自行前往取餐。
網傳視頻中堆在校門口紅色水馬圍欄區域的外賣(央廣網發 截圖來自抖音用戶“A…”視頻)
網傳視頻顯示,涉事高校為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白云校區,該學校門口聚集了多名疑似外賣配送員,這些人員與學校保安對峙并提出“為什么不能進去”的詢問。同時,該視頻還截取了“校內外賣可以送,但校外的不可以,現在21世紀了居然還有人強制消費”“強制消費,里面外賣小程序想做獨家,搞壟斷”等疑似學生評論。
網傳視頻中堆在校門口紅色水馬圍欄區域的外賣(央廣網發 截圖來自抖音用戶“A…”視頻)
根據其他博主發布的相關視頻顯示,用餐高峰期,在該校校門口聚集了大量外賣配送員,校門口紅色水馬圍欄區域的地面上,擺放著數量眾多的外賣餐盒,不時有學生從校內出來,領取自己的外賣。
校方回應:禁止外賣入校是出于安全考慮
央廣網記者聯系上在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白云校區就讀的陳同學,陳同學坦言,學校確實沒有禁止說不能點校外的外賣,只是現在不能送進學校里面來而已,需要學生自己到門口拿。陳同學還反映稱,學校一方面禁止校外的外賣送進來,但學校自己開發的云點餐平臺的外賣卻能送。
“我了解到的情況是,用小程序點的都是學校內部食堂的外賣,且外賣費要比美團、餓了么等外賣平臺貴1至2元,因為校園內部送餐的人員是一些兼職的學生,相當于學校強制要求我們額外為這些兼職送餐員‘付工資’。”陳同學透露。
針對網傳視頻中“外賣壟斷”“只能在小程序點校內外賣”的說法,央廣網記者12月15日致電該學校,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學校并沒有禁止學生點校外的外賣,學生點了校外的外賣后,可以自行前往校門口拿取。以往外賣員等校外人員隨意進出校園,給學校的安全管理帶來不少難題,學校出于對校園安全管理的考慮,所以不允許外賣員進入校內。
對于網傳點餐小程序的相關情況,負責人表示,這是學校為了方便學生用餐的同時,解決校外食品可能帶來的安全問題,而專門針對校園內部飯堂等餐飲店開發的“仲愷云食堂”小程序。“因為學校飯堂的飯菜都是有嚴格監管的,相對安全有保障。我們有收到學生的一些反饋,學校目前也在做相關調研,看如何開展解決學生訴求的相關工作。”
律師:禁止外賣入校或侵犯學生消費自由選擇權
在追求高度便捷化消費方式的今天,點外賣已經成為人們的日常消費習慣之一。根據2023年出爐的《大學生外賣消費現狀調研報告》顯示,超過70%的學生每周都會訂購外賣,近50%的學生每周訂購3次及以下。在校園內,“快遞到樓下,外賣送手上”同樣是現代大學生校園生活的縮影。
一方面是學生的便利消費需求,一方面是學校對食品安全和校園安全管理的需求,在兩者需求的矛盾下,今年以來,全國各地高校不允許校外的外賣送進校園的案例時有發生。11月底,“上海交大禁止外賣入校”的詞條迅速登上了微博熱搜;廣東本地今年以來亦有廣州新華學院、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因禁止校外外賣進校園而引發熱議等事例。
對此,廣東一粵律師事務所的平先進律師告訴央廣網記者,目前沒有任何法律禁止外賣員進入高校,法無明文規定即為自由,在沒有法律禁止的情況下外賣員是可以進入高校的。
“關于校園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問題,如果說因為外賣員的原因導致學校發生了校園安全事故,可以追究外賣員的責任;如果是食品出現問題,也可以追究餐飲店的責任,這些都是有跡可循的。”平先進律師補充稱,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九條規定的“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該高校一方面不允許外面的外賣進來,又允許內部的外賣能送上門,也侵犯了學生作為消費者的自由選擇權。
專家:可推動勤工儉學部門與外賣平臺合作
那么,該如何緩解學校對校園安全管理需求和學生用餐便利需求之間的矛盾?
廣東省體制改革委員會執行會長彭澎告訴央廣網記者,自己也經常前往廣州市內的多所高校打球散步,目前廣州高校禁止外賣員入校的情況相對普遍,大多數高校都讓外賣員在學校門口聚集等待,用餐高峰時校門口往往堵得水泄不通。學校這一處理方式既影響了學校形象,也阻礙了學校門口的正常交通運行。
“限制外來人員入校,保障學校內部教學秩序這點,我個人是贊成的;但打著食品安全和校園安全的名義,一刀切嚴禁外賣員進入的做法是懶政行為。”彭澎建議,學校可以推動勤工儉學等部門與外賣平臺進行合作,利用校內現成的兼職人員組建成運力,專做學校內部的配送工作,這樣既為勤工助學和兼職學生提供新的兼職渠道,學生兼職配送更加了解校內地形和情況,也便于制定更快捷方便的配送路徑。(記者 官文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