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后師資短缺問題凸顯,如何增加老師數量、提高老師教學質量?1月25日,廣州市兩會上,多位市政協委員熱議支招:改革教師評價方式,不把中考上線率以及重點學校錄取率作為衡量教育成效的標準。
現狀
中小學教師編制配備亟待加強
1月24日,《廣州市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發布,指出隨著廣州市常住人口的增長、“三孩”政策的全面放開,公辦中小學學位需求將進一步擴大,“雙減”之下公辦中小學師資短缺問題會進一步凸顯。
規劃顯示,2020年廣州市各區公辦小學階段生員比為21.05:1,距離國家19:1標準尚存在一定差距。而且,全市公辦幼兒園在編專任教師占比偏低。截至2020年12月,全市公辦中小學編外教師共計13581人,占公辦中小學教職員總數的16.24%,超省編制文件規定的5%。臨聘教師待遇總體偏低,各區之間、不同類型之間臨聘教師待遇差別較大。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等教育人才區域分布不均衡。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調查發現,在剛結束的學期里,廣州招聘非編教師2000多人,涉及全市11區上百所公辦中小學,僅黃埔區就招聘1030名雇傭制教師,天河區、海珠區、南沙區招聘的非編教師都超過200名。
教師年齡、學歷結構有待改善
規劃指出,中小學教師能力水平有待提升。2020年廣州市幼兒園教師持證占比71.24%,排全省第四位。幼兒園專任教師專科及以上、小學專任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初中專任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高中專任教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比例分別為89.80%、80.82%、94.69%、19.70%,全省排位分別為第四、四、七、六位,雖相對2019年排名均提升一位,但初中、高中階段距離省標準仍分別有3.31%、0.3%的差距。
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優勢不明顯,2020年中小學45歲以下中青年教師占比,除小學學段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91%外,初中、高中、中職學段中青年教師占比分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86%、6.33%、2.17%。
建議
建立區域內教師共享機制
市政協委員、番禺區市橋中心小學校長柯中明:政府應根據教育發展的形勢,建立靈活的教師隊伍管理辦法,提供編制、增加投入、完善管理、嚴把質量關。
學校使用層面,不應把老師分為在編和非編,應一視同仁、一樣關心、一樣管理,不分彼此。
在一定區域內建立教師共享機制,讓老師在不同的學校之間走教,解決教師結構性不足。
“雙減”后學校應通過集體備課、集體研討、集體展示等環節,狠抓教師的學情分析能力、教學設計能力、教學組織能力和教學評價能力的提升。
改進教育評價體制
廣州市政協委員、增城區政協副主席鄧靜紅: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改進教育評價體制,不把中考上線率以及重點學校錄取率作為衡量教育成效的標準,創新評價工具,開展學生學習情況全過程縱向評價、發展性評價及五育并舉全要素橫向評價,引導學校和社會破除“唯分數論”。
加快推動義務教育學校均衡發展,對薄弱學校給予政策傾斜,加大資金和資源投入,增加普通高中指標到校比例,推動優質學校校長教師到薄弱學校輪崗。
給予老師時間支持
市政協委員、體育東路小學副校長游彩云:學校組建各種學習小組、研究小組,為教師的專業發展、人生價值的實現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對老師給予時間支持。教師的學習研究需要時間與精力,非教育教學工作盡量減少,讓老師安安靜靜教書,專心致志研究。讓老師有更多時間與家長溝通,有更多的時間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有更多的時間輔導學生。
建立科學有效的教師評價機制。全面評價教師,多元評價教師,多激勵、信任教師,鼓勵教師工作上冒尖,讓教師工作上有成就感。
回應
改革教師評價制度,推進同工同酬
廣州市教育局表示,將創新和規范教師編制配備,加大內部挖潛和創新管理力度,及時核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優先滿足中小學教育需要。配齊中小學體育、美育、心理健康和勞動教育教師。加強臨聘教師管理,按照有關規定統一標準、統一招聘、統籌調配臨聘教師,所需人員經費由同級財政核撥,推進臨聘教師與公辦教師同工同酬。
改革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探索建立中小學教師教學述評制度。建立“骨干教師、卓越教師、教育家型教師”遞進式專業成長體系,形成以品德、業績、能力為主要內容的中小學教師綜合評價體系。
促進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構建標準化、浸潤式新教師培訓機制,實施新教師3年遞進式培養。通過入職前的見習培訓、崗前培訓及入職后三年內的規范培訓、提升培訓和拓展培訓五個階段的培訓學習,推動新教師快速從新手階段進入勝任階段。(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蔣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