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幼升小政策異地父母離婚續 教育局最新回應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每年到這個時候,對于家長們來說都十分忙碌,甚至頭疼,因為各個階段的孩子們都面臨著升學、擇校。而選擇一所好的學校,成了大多數家長們的心愿。
在我國,小學屬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一般情況下,幼兒園升入小學都采取劃片就近入學。但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卻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幼升小政策執行引發了爭議,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就近入學不得不辦理了假離婚。這到底是怎樣一種情況?
家長:孩子入學就辦復婚
最近,石家莊市長安區婚姻登記處的工作人員感到有些奇怪:來辦理離婚的夫妻,尤其是三十多歲的年輕夫妻突然間多了起來。平常七八個,十個左右,現在多的時候有20多個,明顯增多,而且增多的這些以年輕夫婦辦離婚的為主。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年輕夫妻來辦理離婚的理由并非因為家庭矛盾等,而是因為“孩子上學”。
近日,家住石家莊市裕華區的張磊(化名)正為孩子升入小學一年級的事情犯愁,記者見到張磊夫婦時,他們剛從裕華區民政局辦完離婚手續。他說:“我們現在也是因為政策來辦理離婚的手續,不辦的話我們的孩子是(在附近片區)上不了學。”
不少家長表示,石家莊市的政策規定,孩子就近劃片入學,要求“戶口隨父母”,但問題就出現在這幾個字上:到底是理解為隨父親或者母親一方,還是隨父親和母親兩方?這讓很多年輕的家長們有點摸不著頭腦。張磊告訴記者:“現在這個政策,像我們這種情況,我不是本地人,戶口不在石家莊,我們不離婚的話孩子上不了學。肯定是很麻煩啊,不然也不會走到離婚這一步。”
按照石家莊市教育局制定的政策,幼兒園的適齡兒童、少年升入小學一年級,要嚴格執行“劃片招生,免試就近入學”政策。其中明確要求:適齡兒童、少年戶口隨父母(或監護人,下同),且戶口和住址符合戶籍管理有關要求,即戶口、住址和適齡兒童、少年父母的《房屋所有權證》(規劃用途須為住宅)相一致。不符合該要求的,由縣(市)、區教育局根據適齡兒童、少年家庭實際情況和各學校學位情況調劑安排入學。石家莊市教育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個政策簡單來理解就是:如果孩子要想就近免試入學,那么一家三口的戶口必須全部在片區內才可以,否則,就要接受調劑。石家莊市教育局招生咨詢處的工作人員說:“就近劃片首先就是這一家三口戶口都得在一個區里面,在哪個房產就按哪個房產就近劃片,你不能說這個在這邊,哪個在哪邊。調劑就是區里面就近的學校滿了,只能調劑到其他學校了,就是看哪個學校有空余學位吧。”
對于不愿意接受調劑,或者認為調劑學校不理想的家庭來說,辦假離婚,讓孩子的戶口隨一方從而就近入學成了無奈之舉。石家莊教育局招生咨詢處的工作人員說:“離婚的話只有一個監護人,那就是按一個人就近劃片了,就看監護人,孩子跟著誰,就按誰的戶口和房產唄。”
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不少學校的小學一年級生源明顯增多,導致了很多學校超出了原定的班容量。石家莊市維明路小學教育處負責人李大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因為還有外來務工的,城中村改造的,很多都把原來的房產改成了高層,高層里面入住率非常好,入住以后明顯數量多了。幾乎能多出來一個班(55人左右)。
李大威說,很多人不愿意將農村戶口遷到城市,也成為了夫妻二人在同一個小區買了房子,但雙方戶口仍然異地的原因之一。比如戶口在外地,不愿意遷回來,可能還享受著宅基地或者耕地等利益,那現在就產生矛盾了。而這一點,也得到了張磊的妻子小吳的證實:“主要就是因為他的戶口在村里,可能涉及到一些后面比如福利啊什么的不愿意遷出來。”
盡管是假離婚,但張磊夫婦還是決定瞞著家人:“肯定不能讓孩子知道,家里老人盡量能不讓知道就不讓知道。所以我們想著孩子一入學,就把復婚的再辦一下。”
市教育局回應:戶口隨父母雙方還是一方都能正常入學
按照石家莊教育局工作人員的說法,父母戶口不在同一個片區,如果區里就近的學校滿了,就要做好服從調劑的準備。那么不離婚孩子就沒學上嗎?針對熱點問題,石家莊市教育局做出回應。
昨天(5號)下午,石家莊市教育局向中國之聲記者針對以上熱點問題作了詳細回應,表示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實施主體是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各縣(市、區)在具體組織實施義務教育招生工作中,會根據不同區域生源人數和教育資源情況,制定具體的招生辦法。但從未規定適齡兒童、少年戶口必須隨父母雙方才能正常入學。在優先安排戶口隨父母雙方的適齡兒童、少年劃片就近入學后,仍有空余學位的,最大限度安排戶口隨父母一方的適齡兒童、少年在片內學校就讀。只有在極個別教育資源非常緊張的片區,戶口隨父母一方的適齡兒童、少年,不能在片內學校就讀的,協調安排在相對就近的學校就讀。總體而言,無論適齡兒童、少年戶口隨父母雙方還是其中一方,都能正常入學。
在這份回應中,石家莊市教育局還表示,2018年,全市小學一年級入學人數預計較去年將增加約1.5萬名,城區教育資源愈發緊張。少數熱點學校片區生源較多,而學位有限,在優先滿足戶口隨父母雙方的適齡兒童、少年入學后,沒有充足的學位可以額外滿足戶口隨父母一方的適齡兒童、少年就近入學。二是父母戶口不在一個戶口本上的情況多出現在一方為城市戶口,另一方為農村戶口的家庭。農村戶口特別是城中村戶口可以享受諸多國家優惠政策和村集體福利,因此農村戶口的家長不愿將戶口遷入城市,個別家庭選擇通過假離婚的極端方式,實現入學訴求。三是部分家長對“調劑入學”政策有誤解,認為“調劑”就一定不能就近入學。事實上,所有不符合“房戶一致”原則的,都屬于調劑范圍,但僅僅因為戶口隨父母一方而被調劑到其他學校就讀的情況很少。
專家:政策有比較大的紕漏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李長安分析指出,出現這樣的情況,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典型表現:“這跟住房引起的假離婚現象有相通之處,都是因為優質的教育資源短缺所引發的社會怪現象,也算是一個矛盾,為了達到政策的要求,所以這些人就劍走偏鋒,通過假離婚的方法達到相應的要求或者規定。同時也是政策設計者政策不完善,沒有考慮到實際情況的所引發的社會現象。”
李長安表示,之所以會頻頻出現用假離婚的方式達到目的的“怪現象”,和很多地方公共政策的制定不科學有很大關系:“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家庭婚姻都應該是非常嚴肅的事情,但是在現在公共產品短缺的情況下,優質的公共資源很少的情況下,使得各種各樣的假離婚現象泛濫,應該說這是在我們公共政策方面出現了比較大的紕漏。”
因此,政策的制定要科學,執行也要及時糾偏,從而減少社會各方面為之付出的代價。李長安分析稱,從初衷角度來講,本著實現公平的角度設計,以免不公平的政策越拖到后面,所付出的社會代價越大,因此在政策設計一開始就要想到,可能出現的偏差。在發展的過程中,在執行的過程中,要不斷的進行糾偏,不要等到成型了、社會付出巨大的代價的時候在糾偏,那是得不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