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黃”從何來?
App自有+第三方生產+“小網民”貢獻
學習類App“黃”從何來?記者梳理發現三個來源,一是App平臺自有內容,二是轉發第三方平臺內容,三是網民討論上傳。涉黃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平臺把關不嚴。
從App平臺自有內容看,部分App討論區推送的帖子,包含或明或暗的性內涵,如《那些年聽過的不正經又搞笑的順口溜》《冬天沒有用舌頭舔過鐵欄桿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今年你吃雞了嗎》等,這些話題很容易把中小學生的討論“帶到溝里去”。
從轉發第三方內容來看,部分學習類App轉載帖子明顯沒有把好關。
記者在一個名為“互動作業”App的“放松”欄目發現,轉自某自媒體平臺的帖文《從哪些細節能發現男生睡過許多女生》,諸多露骨描述,連成年人看了都會臉紅心跳。
在蘋果應用商店,“內涵段子”“糗事百科”等包含“頻繁/強烈的色情內容或裸露”的生活類App被評級為“17+”,意為禁止未滿17歲的用戶下載使用。
但是在一個名為“寒假作業”App的“看段子”欄目,不僅大量轉發相關帖文,更開辟專欄鏈接推廣,號稱“學霸都在用”,吸引青少年下載應用。
很多青少年網民對這些“又黃又暴力”的內容表示抗議。如“學霸君”App在“作文助手”欄目推送網文“黑道公主的愛情故事”,就遭到網民質疑,“這算作文嗎?”也有不少網民舉報討論區里隨時爆粗口罵人的討論者,但相關舉報沒有下文,平臺把關機制形同虛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