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聲譽和品牌”,
有學校還要暗地劃重點
“同年級老師有差異,總校和試驗校區老師有差異,好老師就那么多,優質教育資源相對不足,怎么分都難保公平。”王萍說。
學校“擇師”,既要均衡,還要考慮性格、經驗等因素。沈陽市皇姑區一所重點小學的校長鐘琴向記者透露說,一年級分班,老師如何搭配是她最頭痛的事。“4個班級,3個數學老師、3個語文老師和2個英語老師。有的班主任能力強個性也強,不適合配合太強勢的科任老師。有的班主任年輕,經驗不足,配一個班級管理經驗豐富的科任老師合適。最終難免會出現 好班差班 的結果。”
小學集團化就是解決教育不均衡的對策,然而,實行起來效果并不理想。
付春英是1名教齡15年的老教師,2013年她所在的小學集團化,合并了2所普通小學,更名為試驗一校和試驗二校。第二年,校長主動找到她,希望將她派過去,但被她拒絕了。付春英說:“換地方一切都要重新開始,新校區在郊區,上下班不方便,新同事還要處關系。而且大部分的骨干教師還是在總校教書,去新校區壓力大,難出成績,晉升評職稱也難。這都4年了,試驗校區的教學資源沒有太大變化。”
家長擇班的同時,一些學校也在“擇生”。王萍說,學校會將學苗好的班級交給經驗豐富的班主任,這是潛規則。“哪個班里考上省重點、市重點高中的學生多了,家長們都會瘋傳。怎樣看一所初中好不好,就看升學率和優秀率。雖然學校不明確劃分重點班,但為了學校聲譽和品牌,還是會暗地里劃分,一些老師知道實情,難免不會把自己的孩子送進 好 班。”
一位初中教師向記者透露,她所在的初中暗地里分重點班。為了應付教育部門檢查,一共5個班級,不將敏感的一班劃為重點,而是將四班、五班劃為重點班,將大部分的好學苗集中在兩個班中,同時將部分成績較差的學生編入班中,這樣看來班級平均成績相差不多,骨干科任老師會同時教2~3個班級,但老師付出的心血多少會有側重,即使家長們知道了實情,也沒有辦法改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