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過十四大到十八屆三中全會20多年的實踐,黨對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有了新的科學定位,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 )
A。輔助性作用 B。決定性作用
C。基礎性作用 D。補充性作用
【答案】 B
【答案解讀】本題考核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關于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認識的理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因此該題的正確選項是B。
【陷阱應對】不選ACD的理由是:選項AD,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們在改造開放中認識到,傳統的計劃經濟,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起輔助性的作用和補充性作用。選項C,這是2007年11月27日黨的十七大報告在論述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強調,要“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6。改革開放以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和人民代表大會的工作得到不斷推進。全國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 )
A. 實行差額選舉 B. 按黨派分配名額
C. 按單位分配名額 D. 實行等額選舉
【答案】 A
【答案解讀】本題考核《毛中特》第九章中人大[微博]代表選舉產生方法的知識點。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的決定(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將第三十條修改為:“全國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實行差額選舉,代表候選人的人數應多于應選代表的名額。 “由選民直接選舉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代表候選人的人數應多于應選代表名額三分之一至一倍;由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上一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代表候選人的人數應多于應選代表名額五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因此,我國人大代表實行的是差額選舉。綜上所述,該題的選項是A。
【陷阱應對】不選BCD的理由是:選項B,黨派是參加政治協商制度。選項C、D,不是人大代表的選舉方法。
7。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是社會生產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據是( )
A. 生產要素可以轉化為生產力
B. 我國社會存在著生產要素的多種所有制
C. 按生產要素分配是按勞分配的補充
D. 生產要素是價值的源泉
【答案】 B
【答案解讀】本題考核《毛中特》第八章中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原理。
勞動以外的生產要素所有者參與分配。主要包括資本所有者憑借資本所有權得到的收入,如將自有的貨幣借給他人經或存入金融機構所取得的利息;以實物形態房租得到的租金收入。因此這里的安生產要素分配產生的原因有:以勞動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生產要素所有者參與分配、管理和知識產權類的生產要素得到的收入。因此該題的選項B是正確的。
【陷阱應對】不選ACD的理由是:選項A,這是生產要素的作用,而沒有說明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原因。選項C,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收入分配領域必然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能說按生產要素分配是按勞分配的補充。選項D,有些生產要素是沒有價值的,如天然的土地,陽關和空氣等等。
8.文化強則中國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其關鍵是( )
A. 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
B. 發展新型文化業態
C. 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D. 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答案】 A
【答案解讀】本題考核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有關文化建設內容的知識點。
我國已經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了,我國經濟、科技和政治的崛起,這也要求文化崛起,黨的十八大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了具體的方案。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
【陷阱應對】不選BCD的理由是:這些選項是文化建設的內容,但不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文化建設的關鍵。
9。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他在該刊發刊詞中宣稱,“蓋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為本志之天職。批評時政,非其旨也。”此時陳獨秀把主要注意力傾注于思想變革的原因是( )
A. 他認為批評時政不利于改造青年思想
B. 他對資本階級民主主義產生了懷疑
B. 他對政治問題不感興趣
D. 他認定改造國民性是政治變革的前提
【答案】 D
【答案解讀】本題考核《中國近現代史概論》第四章中有關新文化內容考試的知識點。
近代以來,為了挽救國家的危亡,中國的先進分子曾經歷盡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一些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認為,以往少數先覺者的救國斗爭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為中國國民的性質與行為的墮落,這是“亡國滅種之病根”。因此,他們決心發動一場新的啟蒙運動,使人們從封建思想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這個運動后來被稱為新文化運動。因此該題的正確選項是D。
【陷阱應對】不選ABC的理由是:選項A,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口號是民主和科學,他們對社會是持批判性的態度的。選項B,1915年十月革命還沒有爆發,馬克思主義還沒有在中國傳播,因為還不可能對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持懷疑態度。 選項C ,新文化運動就是宣傳民主和科學的政治運動,這本身就是對政治感興趣。
10.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通過的宣言對三民主義作出了新的解釋。新三民主義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究其原因,是由于新三民主義的政綱()
A. 同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基本一致
B. 把斗爭的矛頭直接指向北洋軍閥
C. 體現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
D. 把民生主義概括為"平均地權"
【答案】 A
【答案解讀】本題考核《中國近現代史概論》第四章中有關國共合作政治基礎的知識點。
新三民主義的政治綱領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是一致的,都是要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實現國家的獨立,因而這成為共同合作的政治基礎。同時國民黨提出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的政策。這樣,國民黨1924年一大的成功召開,這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因此該題的正確選項是A。
【陷阱應對】不選BCD的理由是:選項B,1924年1月國共合作,后來到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為目的的北伐戰爭開始。選項C,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沒有說明革命的對象是反對帝國主義。選項D,在民生主義中提出了“平均地權” 和“節制資本”的兩大原則,這是解決民眾的生活問題,而沒有說明國共為什么可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