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縣珊瑚中心小學,陳育紅老師正拿著教材往教室走去,準備給學生們上新的課程
陳育紅老師個子清瘦,頭發花白,身披一件陳舊的外套,微駝著背,說話時聲音沙啞。這位57歲的鄉村教師已經在這個邊遠小鄉鎮的小學校耕耘了35年,現在仍然擔任該校畢業班語文教師兼班主任。在長期的教學生涯中,他獲得了全國“希望工程”園丁獎、福建省第三屆“杰出人民教師”、福建省“特級教師”等榮譽。
扎根鄉村心系學生
珊瑚鄉是上杭縣一個最偏遠的鄉鎮,陳育紅出生在該鄉一個貧苦的家庭。1976年1月,高中畢業后,陳育紅當上珊瑚鄉一名小學代課老師;兩年后成為民辦教師。1981年9月,經過充分的準備,他考上了長汀師范學校民師班,畢業后又回到珊瑚小學任教至今。
“由于這里太偏遠,年輕老師不愿來這里任教,來了的也想方設法離開。但這里的孩子需要我們,我愛這里的孩子,喜歡這個職業。”陳育紅聲音沙啞地說。10多年前,由于治療肺結核留下后遺癥,導致他聲帶患上麻痹萎縮癥,聲音變得沙啞,每次多說話,喉嚨就會發癢、發痛。即使這樣,他也從沒落下一節課。“我舍不得離開孩子們,只要還能發聲,我就要堅持。”
除了聲帶,從額頭、手指、小腿到腳底,陳育紅身上還有不少傷疤,每一道傷疤都記錄著陳育紅對孩子們的愛:1998年春,為了搶救失足落入池塘的留守兒童陳冬明,他奮不顧身跳入深潭,玻璃刺透腳底。1999年冬,離他家不遠的一戶人家發生火災,他沖進火海救孩子,額頭被掉落的椽柱砸傷,他堅持把5個孩子救出,并把他們安頓在自己家里。2007年,班上有一位得小兒麻痹癥的學生行走不便,陳育紅老師硬是堅持背著這位學生上下樓梯整整一學年……談起這些事,陳育紅淡淡地說:“自己出生貧苦,現在不忍心看到孩子們受苦受累。”
潛心研究教學成果突出
為了提高自己的教學、教研水平,陳育紅幾乎舍棄了所有的業余活動,一門心思扎在教學研究上。1998年,擔任珊瑚中心小學校長兼畢業班語文老師的陳育紅,辭去了校長職務,潛心研究教材教法。他總結的教學方法陸續在各級各類教學雜志刊物上發表。他在《福建教育》中推介的“索引導學法”,至今仍是促成學生自主學習,實現“單元過關”的有效教學模式。憑著對教學的一腔熱愛和一股鉆勁,這位邊遠學校的山村教師,在市以上交流獲獎或CN級教育刊物上發表教學論文一百多篇;先后為當地山村小學培養出數十名市、縣教學教研能手。憑著突出的教育教學成果,陳育紅被評為當時全市最年輕的特級教師,還被評為市級名師。“組織沒有虧待我,為了對得起‘名師’這個稱號,我必須帶頭搞好教研教改。雖然累,但感到很快樂。”
助貧窮學生圓大學夢
幫助大山的貧窮孩子圓大學夢是是陳育紅多年的夢想。為了實現這個夢想,陳育紅一直醞釀籌備成立一個教育基金會,讓貧窮孩子不再輟學。2007年,陳育紅著手籌措資金成立“珊瑚鄉教育基金會”。他利用寒暑假,走村串戶為基金會籌集善款30多萬元,先后幫助172名學生獲得資助。2012年10月,他獲得“福建省第三屆杰出人民教師”獎勵后,家境并不富裕的他將一部分獎金分給與自己同甘共苦的老師們,同時決定將大部分獎金用于設立家鄉“希望之星”專項獎,每年購買一批書籍送給學生,幫助家鄉學生更快成長。
2013年6月21日,陳育紅作為我省10名“張麗莉式”的優秀教師代表之一,被教育部教師司與中國教育電視臺聯合舉辦“尋找身邊的‘張麗莉’”大型公益活動欄目組請到福建師范大學錄制現場,與數百名福建師大學子互動交流。2013年12月20日,陳育紅老師獲得福建省基層“最美人物”提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