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豐臺區某小區舉辦綠色社區宣傳活動,居民展示分類垃圾桶。
北京是全國第一批垃圾分類處理試點城市,目前試點小區數量已達3000個,覆蓋了全市大部分小區,但垃圾分類處理的效果并不理想。市市政市容委表示,已著手將生活垃圾處理知識納入中小學教材,預計新教材將于今年年底前推出。
□發布
垃圾分類改革方案將出臺
11月12日,北京市人大代表對垃圾處理情況進行專題考察。在考察中,市市政市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加強普及垃圾處理知識,目前本市已經著手將生活垃圾處理知識納入中小學教材,預計新教材將于今年年底前推出。此外,市市政市容委內部人士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出臺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改革方案,政府將出臺一系列措施鼓勵居民進行垃圾分類。
市市政市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雖然本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有一定進展,但依然面臨嚴峻挑戰。目前,本市餐廚垃圾日產出量為2000噸,處理能力700噸。考慮到現有設施的壽命、人口增長及收集體系不斷健全促使垃圾產生量進一步提升,如果不繼續推進垃圾分類工作,預計到2015年,餐廚垃圾日產出量將達到2650噸,日處理能力為750噸,缺口將擴大到1900噸。
垃圾處理存在未分類情況
11月12日,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具體負責垃圾工作的市垃圾渣土管理處,組織完成了今年第三季度城鎮地區垃圾分類運行管理工作的檢查評價。
按照《北京市城鎮地區垃圾分類日常運行管理檢查考評辦法》要求,渣土處重點對各區縣轄區內自查體系建設情況、臺賬管理、指導員管理、新模式探索等方面情況,以及日常檢查考評中發現的問題整改、分析情況進行匯總分析評價。
該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從評價情況看,目前北京市的垃圾分類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大部分區縣已經建立日常運行管理自查體系,但檢查的廣度、深度和對自查結果的應用仍需加強;2.個別區縣在指導員管理方面仍存在管理不到位,指導員上崗率低、履職情況較差等問題;3.垃圾分類物流體系銜接中仍存在未分類收集、未分類運輸、未分類處理等問題。
該負責人表示,按照市市政市容委部署,市垃圾渣土管理處將繼續以檢查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及分類運輸環節為重點,嚴查混裝混運問題;同時,進一步引導各區縣完善垃圾分類日常運行管理自查體系,促進區縣盡快建立完善問題整改機制,并繼續加大對指導員上崗、履職等情況的檢查及指導力度。
□現狀
垃圾分類基本要靠指導員
北京市不斷產生的大量垃圾無處可埋,倒逼垃圾分類深入推廣。目前,全市垃圾分類試點小區達到近3000個,占全市4000個小區的近3/4;而為推動垃圾分類,全市試點垃圾分類的小區全部招募垃圾分類指導員(有些叫志愿者),全市的分類指導員數量已經超過5000人。指導員在實際工作中,基本都要重復進行垃圾分類。雖然一些區縣政府投入人力、資金,開展垃圾分類積分換禮等活動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大部分小區的垃圾分類工作仍要依靠垃圾分類指導員。
此前,中華環保聯合會相關負責人曾公開表示,北京市日產垃圾1.84萬噸,如果用裝載量為2.5噸的卡車來運輸,可排滿北京的三環路。如果這些垃圾能夠經過科學分類后再處理,90%以上能夠得到重新利用。這一組數據無疑更加說明了垃圾分類的重要性。
而如果每人每天減量50克,那么北京1500萬常住人口每天將減少垃圾750噸,相當于北京市日產垃圾總量的4%,如果長期堅持,將對北京生態文明建設產生巨大推動作用。
□對話
短期內沒效果也屬正常現象
記者:調查發現小區居民自覺進行垃圾分類的很少,這正常嗎?
北京市垃圾問題專家、高級工程師王維平:這很正常,垃圾分類看似簡單的事情,其實不簡單。
記者:您認為垃圾分類實施情況不理想原因是什么?
王維平:首先,做垃圾分類要有系統性。垃圾分好類了要分別運輸、分別處理和加工利用,后續的產業鏈是一個系統工程。第二是長期性,德國的垃圾分類10多年了,現在還有20%多的人不按規矩分類,日本也10多年了,還有17%的人不會分。所以垃圾分類是個長期的問題,只有長期堅持才能最終形成習慣。第三是社會性,垃圾分類與人們的知識、素養、自覺性都有關系。
現在北京的垃圾分類剛剛開展三五年,不要急,不能一蹴而就,現在還不要著急看效果。這個過程中,人們的素養和自覺性都提高了,長期進行垃圾分類,就會最終形成習慣。我認為,政府也不要著急,不要盼望垃圾分類三年就能到位,要堅持下去。
記者:有哪些好的措施來提高居民分類的積極性?
王維平: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堅持長期宣傳,持續不斷地宣傳垃圾分類知識,提高公眾的認知度。同時,政府最好再出臺些刺激措施,比如給居民發放記錄本或者綠色存折,對那些垃圾分類好的、覺悟高的居民給些獎勵,物質方面的、精神方面的都行。
□探訪
小區垃圾分類仍要依靠專職人員二次分揀
“每天要把垃圾袋打開再分一次”
“我得一點一點揀”
11月7日早晨8點,西城區相來家園小區內,垃圾分類指導員厚祥和師傅正在清洗垃圾桶,這個垃圾桶是小區內專門盛放餐廚垃圾的。
厚祥和師傅是社區雇用的專職垃圾分類指導員,每月工資600元。厚師傅的工作從凌晨5點開始到上午9點左右結束。
5點開始,厚祥和要把居民的餐廚垃圾袋子全部打開,進行重新分類,把紙張、包裝物等非餐廚垃圾挑揀出來,7點左右環衛垃圾車會來拉走所有的餐廚垃圾。相來家園有200多戶居民,小區內設置了5個綠色的餐廚垃圾桶和5個藍色的其他垃圾桶。
7點鐘,每天定點運送餐廚垃圾的車開來,厚師傅并沒有將垃圾桶里的垃圾直接倒入垃圾車,而是再次戴上手套,拿出專用的大夾子,重新分類查看一遍。
“我每天都要把居民倒的垃圾袋打開再分一次,現在天涼了,好多了,夏天那味道就能熏死人。有的人家分得很好,但也有的人家把所有垃圾都放在一個垃圾袋里,我得一點一點揀。”厚師傅說。
垃圾車走后,厚師傅要把沾上湯湯水水的垃圾桶,用鋼絲球一點一點擦洗干凈。
多數居民“嫌麻煩”
小區居民張女士介紹,從2000年開始,相來家園推廣垃圾分類,居民都非常清楚要把餐廚垃圾單獨放到一個袋子里,其他垃圾放到樓底下的藍色垃圾桶內。這一年多來,自己家的垃圾袋裝餐廚垃圾,因為沒有區別開來,有時候也忙忘了,偶爾會混裝。但是張女士也提出一個問題,剛開始社區發過專用的綠色餐廚垃圾袋,后來就不發了。張女士建議,應該繼續發放垃圾袋,這樣居民也能省點費用,提高居民的積極性。
2010年,相來家園小區每家居民都領到了垃圾分類的宣傳冊、兩個家用垃圾桶和兩卷垃圾袋,張女士記得當時她還特別認真地看了看。為了做到垃圾分類,她在廚房放了兩個垃圾桶,特別占地方。而且全家只有她分類,每次去倒垃圾她都要再分揀一次,感覺很麻煩。
記者在其他試點垃圾分類的小區走訪發現,雖然不少居民有垃圾分類的意識,但是在家中或者投放到樓底下的垃圾桶時,廚房垃圾和其他垃圾并沒有完全分開,多數桶里扔的都是混合垃圾。“忘了”“沒養成習慣”“麻煩”是回答最多的理由。海淀區時代之光小區的保潔員介紹,居民基本不會進行垃圾分類,都是保潔員重新分揀,“大家都嫌麻煩唄”。
相關知識尚未普及
為了從源頭上解決垃圾分類“最后一公里”,2010年,北京市聘請了5000多名垃圾分類指導員,目標是:年底前,讓試點社區居民100%知曉生活垃圾的分類方法,垃圾正確投放率達到90%以上。
然而,現實讓這些數字都成了政府的美好期待。
2010年,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在600個試點社區1.3萬多戶居民中進行的垃圾分類調查顯示,試點社區當年的生活垃圾雖然首次出現了負增長,但居民投放后由保潔員和分類指導員二次分揀的約占75.6%,而居民對分類非常了解的只有15.5%,約60.1%的居民對于垃圾分類只停留在初步知曉階段,2012年進行的回訪顯示,情況依然沒有多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