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位曾在國外名校被MBA折磨過的P先生
P先生之于MBA可以說是一場機緣巧合,所以說讀的過程中非常煎熬。但回頭再看卻發現收獲頗豐。
P先生是為了拿到國外簽證才考的MBA。
當時對MBA一無所知的P先生滿心以為國外讀書就是隨筆上上課,完了經常大家一起聚會啊玩啊。結果P先生幸運地申請到了一所名校,開始了一段無論如何都沒想到的艱辛歲月。
回看來路,他總結:覺得即使苦,還是有價值的。
首先是社交層面,大家覺得平時工作生活就在社交,所以夠了。其實不然,工作上的社交幾乎都存在利益關系,所以一般只為利益而交,除卻這層利益,似乎就不用再去維護。而生活中的社交對很多人來講其實是很窄的,尤其出了學校門以后。
讀MBA就是推著你去學習與人交流,并互幫互助。MBA學校里的社交既沒有過多利益牽扯,容易遇到真正志同道合或者奇奇怪怪但真心的朋友;又因大家都有一定的背景和資歷,因此在往后很長的時間里或許是一種人脈。
這樣一種經歷也不是人人都有,但絕對是值得擁有的。
對P先生這樣國外或者國際項目MBA就讀的同學來講,還可以提高外語能力。
MBA課程本就是商業人士需要去了解的。在讀完MBA后,或許你覺得沒有多少知識,事實上影響早就在潛移默化中產生了。就P先生而言,從前工作只關注自己的工作內容,企業其他方面則一概不知。讀MBA時,他為了完成課業,不得不去研究各類企業的商業結構和運營,甚至還有分析及預測。之后會慢慢發掘自己的商業明銳度越來越高。接觸一個行業,會先關注其發展和困境,甚至自己去做詳細分析。
另外,MBA課程是非常注重團隊協作的,經常會有團隊協作的任務。在這個團隊中,需要互相激勵,需要頭腦風暴,需要總結陳詞,有時還會發生矛盾沖突需要解決。當你成為團隊的領導者時,你還要了解每個人,讓每個人發揮自己的長處,協調全部事項,帶頭克服困難等。在不斷的團隊協作演練中,你會知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什么時候該表現自己,什么時候該做埋頭做事的那一個。你的各項潛力都會得到激發,包括領導力等。
當然,專業知識也是P先生收獲的其中一個方面。MBA的知識龐雜,但你在接觸過程中總能發現自己到底對什么有興趣。
或許真正計較起來,你會疑惑,MBA能帶來的價值真的對自己有用嗎?但往往影響是無知覺中發生的。
P先生就在就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中學會了規范書寫商業文書,合理安排日程,最大化利用資源,甚至如何打扮自己。
第三位來自大牛C先生
大牛C先生所說的MBA價值言簡意賅,就是培養思維模式和格局。
MBA課程涵蓋范圍特別廣,各個課程內容側重也不同。我們讀MBA的時候,最重要的不僅是學到專業知識,可能更核心的還是不斷思考所有問題在這個科目方向下該如何破解。
比如某一個商業問題,你可以分別從會計、金融、運營、管理等各個角度來進行分析和思考,分析不同角度下的風險、狀態、優化以及效益,進而作出最優選擇。
現代商業早就不再是簡單的成本與利潤的關系了。一場商業行為的每一個商業環節都需要做到最優才可以出色,殘忍點說就是存活。
當MBA給了你這樣的思維模式以后,你就可以跳出低級的思維模式,用最全面的眼光看問題,才有可能與卓越的人競爭。
你在大學學到的知識就那么多,進入社會以后工作可能也積累了一些經驗,但由于格局的不夠,經驗再多也難免遇到瓶頸。有人問,為什么工作中不能自我學習打破瓶頸呢?首先你的工作已經夠忙,你不知道如何下手去打破。第二,你的老板絕不會教你打破,這個原因就不多說了,大家都明白。那么你就在工作之外打破——即讀MBA,提升格局。
C先生認為MBA是一種快餐式培訓。 不說別的,比如大學時候,我們可能學數學這個專業都要四年,還感覺沒學到什么東西。而MBA課程包括商科的各個分支,那么多內容可能也就2年時間,最多3年。大家還是在職讀的,專業知識你說能掌握到多精細那大概是不可能。但我們卻需要這樣的快餐式培訓。就如同吃盒飯,你嫌它沒有大餐豐富,但是你又沒時間做大餐,盒飯就是貧瘠時間里的最佳選擇,因為你餓啊。另外許多同學對MBA認識有誤區,以為讀完了就所有事情迎刃而解——大錯特錯。MBA不是“十項全能”,它只是基石,你墊著這塊石,再往更高處攀。它引你知道什么時候去做什么,該往哪個方向去做。至于怎么去做,就需要你自行去深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