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高三3月質檢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70分)
一對西班牙父子因一些事情關系變得緊張,男孩離家出走,父親心急如焚,遍尋不著后,在馬德里的報紙上刊登尋人啟事。兒子名叫帕科,在西班牙這是個常見的名字。尋人啟事上寫著:“親愛的帕科,爸爸明天在馬德里日報社門前等你,一切既往不咎。我愛你。”
隔天中午,報社門前來了800多個“帕科”,等待寬恕。
上面的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或感悟?請就此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或記敘文。
要求:(1)必須符合文體要求;(2)角度自選,立意自定,標題自擬;(3)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4)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解讀
廈門市質檢命題組
材料摘編自海明威的短篇故事《世界之都》,題意非常醒豁,簡括起來,核心詞就是寬容或寬恕。寬容(寬恕)無疑是和解的重要途徑,是遠離痛苦、絕望、傷害和憤怒的橋梁。現代社會,處理人際紛爭、族群矛盾、文化沖突,化解仇恨、怨念、隔閡和嫌隙,更應提倡寬容(寬恕)精神,寬容(寬恕)與愛相融,既是一種底氣,也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智慧,無論是寬容者(寬恕者)還是被寬容者(被寬恕者),得到的將是一種雙贏的結果。
從材料的故事層面來看,寫的是父子之間的矛盾,而這種矛盾顯然具有普適性,因為有很多人都等待著被寬恕。也就是說寫作的視野應該有所拓展,從父子親情的層面延伸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思考為什么會產生矛盾、誤解和怨恨,產生矛盾、誤解和怨恨之后如何解決,寬容(寬恕)是不是對待罪錯的唯一可行之徑……
寫作應該結合生活實際,具體加以辨析,有兩點值得注意:
第一,關于“寬容(寬恕)”概念的界定,要跟與之相鄰的概念“包容”加以區別,包容是講包含、容納,是對社會生活中差異多樣的事物同等對待,尊重欣賞,求同存異,不取茍同;而“寬容(寬恕)”強調的是容忍、是諒解,是對有錯的一方的體諒,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是基于人性局限的深刻體認。寬容(寬恕)精神一定基于博大的悲憫與愛,基于對文明、理性與良知的堅守,但寬容(寬恕)并不等于對罪錯的無原則的遷就和縱容,它最終應該指向罪錯的消弭,人性的復蘇,心靈的平靜……
第二,寬容(寬恕)并非解決紛爭、化解怨仇的唯一可行途徑,也就是說,對什么寬容(寬恕),為什么要寬容(寬恕)應該要具體對待,深入辨析。父子之間“因為一些事情而關系變得緊張”,這“一些事情”把它拓展到社會生活中究竟是什么呢?魯迅終其一生以其硬骨頭的韌戰精神而著稱,臨終還堅稱“一個都不寬恕”,還專門寫文章《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主張痛打落水狗,這是一種偏執和變態嗎?如果說沒有對罪錯的懺悔,淪陷于人性的陰暗狹隘之中沒有覺悟,整個時代的氛圍是專制、禁錮而是非不分的,對此一味的強調寬容(寬恕),無異于對善良和正義的戕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