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場作文做怕沒思路,有了思路還要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梳理清楚,以保證有更多的時間寫完。高考考試時間大家都是一樣的,為什么有些考生就能在高考中寫出優秀的作文,而有些考生都寫不完呢?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在于如何梳理思路。
思路梳理
1、議論文——引議聯結
仍以上文“鞋子”“合腳”“合意”的話題為例,說說議論文最常見最簡單但也最實用的一種思路:引議聯結。
《鞋子的文明》(寫作提綱)
◇熊芳芳
一、引:
習近平說,鞋子合不合腳穿了才知道。又有人說,鞋子合了腳還要合了意才能賣出去。看起來,似乎只要鞋子合了自己的腳,且合了自己的意,便萬事大吉。
二、議:
事實上,鞋子合適不合適,有時并不完全由我們個人說了算,還要看環境容許不容許。穿鞋子是文明的標志,一個社會對不同鞋子的包容是文明進步的標志。
三、聯:
(一)反聯:
削足適履的悲劇——用毀壞身體來適應美,是對個體生命的殘害
三寸金蓮的鬧劇——用統一尺碼來人造美,是對個體生命的侮辱
文革時期的喜劇——用單一色調來約束美,是對個體生命的否定
文革時期的時尚是穿洗得發白的舊軍裝,無論什么衣服普遍有補丁,文革時期最流行的鞋子是解放鞋。1966年“文革”開始,毛澤東穿上軍裝,戴上紅衛兵袖章,在天安門城樓檢閱了數以千萬的紅衛兵。受到鼓舞的女學生們把長辮子剪成短發,梳成兩個小辮子(俗稱“小刷子”),戴上軍帽,穿上軍裝,腰扎皮帶,足蹬解放鞋,和男同學一個模樣。
(二)正聯:
改革開放讓人們的精神與審美得到了解放,鞋子也便百花齊放。(舉例:各種鞋子)
當下社會,五彩繽紛的鞋子成了人們幸福生活的標志,也成了人們自由精神的一面鏡子。
羅素說:參差多態乃幸福本源。
鞋子的世界精彩了,人類的文明也便歡騰起來了。
(三)深聯:
和鞋子的文明一樣漸漸變得多元的,還有我們的社會文化:
我們學會了接納很多不同的思想。(譬如一國兩制、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夢)
我們學會了欣賞很多不同的人。(譬如六門功課亮紅燈的韓寒,譬如讓兒子退出學校由自己親自進行教育的鄭淵潔,譬如草根明星大衣哥朱之文)
我們學會了為不同的活法鼓掌。(譬如“中國最著名的屠夫”北大才子陸步軒,譬如身價40億的“土豬大王”陳生,譬如“網壇一姐”李娜的體制外勝利)
四、結:
不要僅僅要求鞋子能夠容得下我們,我們也要能夠容得下鞋子。
容得下不同的鞋子,并且能夠容許每一個人自己作主選擇鞋子的社會,才有可能走出更寬廣的道路,創造更具生命活力的文明。
要強調的是,“議”是自由電子,在任何一個板塊中都可以隨意穿插出現。并非只能在第二步中呈現。
寫完這個提綱才發現,所謂的800字,其實是多么微小的空間啊!這個簡要的提綱就已經有整整800個字了!然而面對這區區800字,你還處于無法完篇的困境中嗎?
多角度思考,拓展文章的容量;多方舉例,加強說理的力度。800文字,有何堪憂?
2、記敘文——彩線串珠
如果要寫記敘文呢,彩線串珠就是一種常見的構思技法。“彩線”即線索(一個具體的人、事、物或者一種感情),“珠”即材料(對記敘文來說,就是細節和事件)。無論是寫人還是敘事,都應當有一條線索,將零散的細節和事件串連起來,讓讀者看見一個有靈魂的整體。運用“彩線串珠法”法,必須遵循“線固珠明,珠不離線”這一原則。文中用于連綴材料的“彩線”,應該牢固有力,足夠承受所有的材料而不至斷開,且要一貫到底,首尾圓合。也就是說,所有細節和事件必須圍繞“彩線”展開,不能游離于“彩線”以外;線索在文中要多次出現(或表現),前后要照應。
譬如下面這篇作品:
父親的愛
【美】艾爾瑪·邦貝克
父親不懂得怎樣表達愛,使我們一家人融洽相處的是我媽。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媽則把我們做的錯事開列清單,然后由他來責罵我們。
有一次我偷了一塊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訴賣糖果的說是我偷來的,說我愿意拆箱卸貨作為賠償。但媽媽卻明白我只是個孩子。
我在運動場打秋千跌斷了腿,在前往醫院途中一直抱著我的,是我媽。父親把汽車停在急診室門口,他們叫他駛開,說那空位是留給緊急車輛停放的。父親聽了便叫嚷道:“你以為這是什么車?旅游車?”
在我生日會上,父親總是顯得有些大不相稱。他只是忙于吹氣球,布置餐桌,做雜務。把插著蠟燭的蛋糕推過來讓我吹的,是我媽。我翻閱照相冊時,人們總是問我:“你爸爸是什么樣子的?”天曉得!他老是忙著替別人拍照。媽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勝數。
我記得媽有一次叫他教我騎自行車。我叫他別放手,但他卻說是應該放手的時候了。我摔倒之后,媽跑過來扶我,父親卻揮手叫她走開。我當時生氣極了,決心給他點顏色看。于是我馬上爬上自行車,而且自己騎給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學時,所有的家信都是媽寫的。他除了寄支票外,還寄過一封短柬給我,說因為我沒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長得好美。
每次我打電話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說話,但結果總是說:“我叫你媽來接。”
我結婚時,掉眼淚的是我媽。他只是大聲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間。
我從小到大都聽他說:“你到哪里去?什么時候回家?汽車有沒有汽油?不,不準去。”父親完全不知道怎樣表達愛。除非——
會不會是他已經表達了而我卻未能察覺?
文章的標題是“父親的愛”,記敘的線索是父親的愛的表達。作者從反面著筆,處處以母親的愛的表達來與之對比,處處寫從來沒有感覺到父親對自己的愛。這種寫法跟正面著筆相比,有何種意義呢?首先是角度新穎,我們慣常的筆法是,用種種細節來表現父親對自己的愛,以期感動讀者。殊不知這種寫法令讀者厭煩而被動,會產生一種被勉強要去認同的感覺。而反面著筆,會讓讀者站在一個主動的位置上,忍不住要去點醒那個處于“混沌”中的傻小子,恨不能馬上幫他條分縷析地讓他理解父親細節處流露的真情和言語中掩藏的深愛。有了讀者的主動參與,作品就成功了。其次,這種反面著筆的寫法,不僅表達感情更加含蓄,還能令文章主旨更加豐富。如果從正面著筆,主旨無非是贊美親情感恩父愛,單一而老套;而從反面著筆,就不僅能夠表現這一主旨,還能表現另一內涵:真愛需要用心體味,不同的人表達愛的方式有別,我們要有一顆敏感而細膩的心。同時,也表達了我多年后才漸漸懂得反省的一種深深的愧疚。線索清晰,牢固有力,前后照應,處處點題,將零散的“珍珠”串連起來,珍珠的流光溢彩照亮了父親的內心世界,也讓讀者看見了作品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