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2014年度影響力人物評選結果揭曉,我省多名教師獲獎,再次引發社會對高校思政課的關注。
目前,全國大部分高校都在進行思政課改革,意在搶救這門重要的“弱勢學科”。然而,效果并不理想。不少高校思政課依舊是“教師講得費勁,學生聽著沒勁”,處于被邊緣化的尷尬境地;而思政課教師面臨的壓力更大,“學校不疼,學生不愛”。與其他科目相比,思政課教師專業成長的困境更為突出。
陳韻老師在課后與學生交流。
成長路上,學生需要并歡迎怎樣的思政課?如何打破偏見、幫助教師走出職業困境?榕城一些高校正在進行有益嘗試。
學生:拒絕照本宣科
“個人感覺這一課程應該設為選修課,而不是公共必修課。大多數的思政課說實話蠻無趣的,老師多在背書、陳述課本知識,考試也多為開卷考。開沒開這門課沒多大的區別,教育意義不大。”福建師范大學的施同學告訴記者。
“現在學的是工科,課業壓力很大,平時實驗都來不及做,怎么可能在思政課上多花心思?”在福州大學,面向全校學生的隨機問卷調查中,不少學生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這就是這門課的先天劣勢。”對于學生的態度,剛獲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2014年度影響力人物稱號的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劉新玲很理解,“我們首先要定性這門課。它是對人生看法、價值、道德的探討,能幫助學生向著理性、成熟跨進。課能不能講好,關鍵在于獨具匠心的問題設計。”
采訪中,記者發現大學生們對“有溫度的”思政課其實并不拒絕,甚至有些期待。“我們學校有個教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的老師,上課特別生動,跟現實結合得很緊。師弟師妹們都說獲益匪淺。”施同學毫不掩飾自己的羨慕之情。他覺得,只要老師教法得當、貼近實際,思政課就可能變得有趣又有用。
“實際上,思政課內容非常豐富,是學生了解國家歷史、社會現實,增強理論思維,獲得人生啟迪、導正人生方向的重要途徑。”福建中醫藥大學的陳韻老師認為。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2014年度影響力提名人物,她表示,大學生年齡在18-22歲之間,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趨于定型的關鍵時期,為其開設思政課非常有必要。
“畢竟是前輩積淀下來的精華,一定有其價值。我們并非不需要思政課,只是不喜歡照本宣科的思政課。”閩江學院的小陳同學說。(記者 林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