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過的飲料瓶、礦泉水瓶、易拉罐,很多人都習慣隨手扔進垃圾桶。但在南安華僑中學,這些廢品變成了寶貝,成為學校資助貧困學生的收入來源,并帶動師生捐款加入到愛心行列中來。據悉,該校開展廢品回收活動11年來,已義賣籌得11萬余元,資助了400多名貧困生。前日,記者來到南安市豐州鎮,走訪了該校。
11年來,學生們通過義賣廢品已籌得11萬元助學金。
現場 舊瓶成堆送來 每天歸類回收
“高一10班,瓶子101個,瓶蓋202個;高二12班,瓶子97個,瓶蓋193個……”前日下午1時許,南安華僑中學育青禮堂一樓幾乎成了臨時“廢品收購站”,各種各樣的礦泉水瓶、易拉罐等陸續從各個班級運過來。學生們正忙著整理瓶子、計算數量,并將登記好的瓶子送到旁邊一間寫著學生會“希望工程部”的房間里,歸類放好。記者注意到,房間的角落里堆滿了各種瓶子。
該校學生會指導老師梁老師介紹,這樣的廢品回收活動周一到周五的中午和傍晚都會舉行,至今已持續了7年。“每個班級先自己收集,到一定量時送到這里回收,學生會會聯系收購站,義賣的錢由老師和學生一起存到專門賬戶里,要取款也是師生一起去,用于資助貧困生。”
高二年的傅秋金告訴記者,她從初二加入希望工程部至今已經4年。“這活動提高了我們的環保意識,還能幫助一些同學,很有意義。”她說,受資助的學子也很懂得感恩,自覺參與到這個愛心隊伍中,用實際行動回饋他人的幫助。
初衷 幫助殘疾同學 小錢派上用場
說起舉辦活動的初衷,南安華僑中學副校長李華涼記憶猶新。他告訴記者,活動2003年就開始了,當時學生會成立了希望工程部,主要負責宣傳、組織各個班級回收廢品,但參與的學生不多,“當時是為了凈化校園環境。”
2004年9月,學校來了一個特殊的女生,她先天小腿萎縮,只能用膝蓋走路,為了圓大學夢,克服種種困難,21歲才上高中。她的求學精神感動了全校師生,當大家知道她因家境窘迫,一直未能坐上輪椅時,便用撿廢品籌集的幾百元加上學生的捐款,為她買了輪椅。
之前撿廢品籌集的錢派上了大用場,師生們認識到了這項活動的意義非同尋常,不久后,活動便在各個班級全面鋪開,義賣籌款資助貧困生。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校每周還評選“回收工作先進班級”。
展開 全校師生行動 400人受資助
2006年的一件事使得活動進一步升級。李華涼說,一個偶然的機會,一位老師在學校食堂看到有個學生在大家都離開后偷偷吃同學的剩菜,“我們知道后都非常震驚,學校里居然還有這么貧窮的學生。”2007年12月,學校開始實施“12.2.2”愛心助學工程,將每年12月份第二周的星期二定為“愛心助學日”,助學金主要是回收廢品所得,另有部分來自廣大師生、校董、校友、僑親的捐資。從這一年開始,學校每學年資助60名貧困生,每人資助500元,至今已有400多人次受到資助。
得知學校的這項活動后,該校97屆高中畢業生許鵬國提出疑問,高中受資助了,大學怎么辦呢?他于2012年捐了5萬元,資助20名品學兼優的高考生,近兩年他又提高捐款額度,繼續參與到母校的愛心助學隊伍中。(作者:記者 吳志明 林勁峰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