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輕工職業學院為肯尼亞當地教師培訓西餐課程。
打磨產教融合
鑄就出海優勢
時代在發展,對職教“走出去”的思考也在深化。泉州輕工職業學院留學生黎氏玉瓊是位土生土長的越南人,來到泉州之前不會說中文。2022年,泉州輕工職業學院與越南百宏實業有限公司合辦“紡織服裝與針織技術職業啟航班”,首屆招收了16名越南學生。啟航班采用“中文+職業技能”的學習模式,讓學生們在快速掌握中文的同時,對中國文化有更多了解。
去年,這批學生均順利畢業,進入越南百宏實業有限公司就職,黎氏玉瓊是其中一員。她擔任紡絲電氣組技術專員,不僅能夠用流利的中文與中國同事進行業務溝通,更是公司中國籍員工與越南籍員工溝通的橋梁。
“對我而言,職業啟航班是‘夢開始的地方’。學校的行業大師為我們打開了行業發展的天花板,企業技師告訴了我們企業的崗位需要什么核心素養的人才,學校教師系統地教授了我們理論知識,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讓我快速成長。”黎氏玉瓊說。
相較于傳統的“訂單班”,職業啟航班從源頭標準開始,由企業和學校雙方按照企業所需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在培養過程中,校企雙方積極主動合作,確保教學課程對接企業崗位、職前銜接職后、學習融合工作。目前該校已與10多家公司達成合作,開設了“麥當勞職業啟航班”“建筑測繪職業啟航班”“全媒體職業啟航班”等近20個職業啟航班共選拔招收在讀學員數百名。
“近幾年,我們陸續與越南百宏實業有限公司、馬來西亞錦佳建筑有限公司、菲律賓中國商會達沃分會等國際行業組織或知名企業合作共建了6個‘海絲學院’職業啟航班,共同培養學歷教育留學生,并進行技術技能人才培訓,成效很好。”何振鵬說。
“公司與泉州輕工職業學院合作多年,服務于我們海外公司的職業啟航班也已經招收到第六屆。合作過程中,學校始終能夠較好地匹配到我們企業的需求。我們感覺職業啟航班的學員基礎打得比較深,無論語言溝通還是技術能力都優勢明顯。”福建百宏集團有限公司人事總監郭安妮表示,目前公司計劃將職業技能培訓在越南企業深入推廣,因此,校企雙方將在職業啟航班的專業設定上涉及更多學科,并計劃派中國教師前往越南當地的高職和本科院校開展培訓,以進一步降低企業培養人才的成本。
長期和外方學校打交道讓汽車學院院長蘇慶列感慨也很深:“以前我們向歐美國家學經驗,現在我們可以向外輸出我們的教學經驗。如果問我們是怎樣做到企業和院校如此緊密,我想底氣就是豐富的校企合作經驗。”
去年12月26日,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與廈門金龍聯合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共建的沙特“海絲學院”,在沙特阿拉伯王國吉達NTC(National Trade Company LTD)公司舉行揭牌儀式。這個校企共建“海絲學院”平臺,是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與福汽集團繼推進“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項目建設后,與金龍汽車開展海外本土化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又一個產教融合項目。“我們將依托此次該平臺,成立‘金龍海外技師訂單班’,為金龍汽車培養更多的高素質、高技能的海外技術技能人才,服務國際產能合作與當地經濟社會事業發展。”蘇慶列說。(福建日報記者 蔣豐蔓 儲白珊 文/圖)
記者手記
提升產教融合水平
福建日報記者 儲白珊 蔣豐蔓
產教融合是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從早期的借“僑”出海到后來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不斷提升的產教融合能力,始終是福建職教“出海”行穩致遠的最大動力和底氣。
自“一帶一路”倡議發起以來,中國企業紛紛“走出去”在海外設廠,對知華友華、懂中文、善技能的本土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需求日益增長,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職業教育基礎相對薄弱,當地員工技能水平偏低,依靠企業自身內部培訓力量有限,技術技能本土人才供需矛盾日益凸顯。“中文+技能”教育是海外中資企業的剛需,這個剛需也正成為我省職業院校面臨的新挑戰。
省內一些職業院校負責人認為,由于長期只關注國內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對國際產業發展趨勢和國際標準并沒有深入了解,短時間內很難為海外中資企業“賦能”。此外,不少職業院校教師的跨文化溝通能力也很有限,較難適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與合作。一些海外中資企業負責人則表示,產業轉型加上海外戰略靈活多變,企業崗位對學生的要求高了,學校目前的培養層次很難符合企業的需求。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王明姬分析,從實踐層面來看,產教“合而不融”的問題仍然存在。部分校企合作停留在協議層面或勞務用工的表層,企業未能深入參與到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職教“出海”對職業院校當前產教融合的程度提出了國際化視野、跨文化交流能力、產教融合模式創新和質量保障體系完善等新要求。產教融合的立足點應當加速轉向關注企業的利益訴求。
今年我省教育工作要點提出,要搭建省內高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際產學研用合作交流平臺。加強與“海絲”沿線國家交流合作,建設一批“海絲學院”,推廣“中文+職業教育”模式,推進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
對此,專家建議,高職院??梢詮奶嵘龓熧Y語言水平、加強高水平專業建設等方面提高市場競爭力,探索與國際企業合作的模式,通過共同研發、技術轉移、人才培養等方式,實現教育資源與產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產教融合的效果和水平。(福建日報記者 蔣豐蔓 儲白珊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