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福州市馬尾區的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何佳怡上小學時就參觀過,初中時去了第二次,今年她讀高二了,拉著外地來做客的親戚又去了一趟。
為什么何佳怡愿意“三刷”同一家博物館?“因為,小學、初中和高中的道德與法治課老師都曾針對船政文化提出不同的研學問題,我每次都帶著新問題去,收獲也都不同。”她說,“這些問題和思考幫助我深入了解船政文化,更讓我越來越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日前,在福州舉行的全國中小學黨建德育工作會議上,與會專家學者就如何創新推進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進行探討。我省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的“四維聯動”模式頗受好評,出現了許多像何佳怡這樣的生動實例。
告別“背靠背”
開始“一盤棋”
“開辦船政面臨著哪些困難?”大屏幕前,福州八中的同學正向生活在150多年前的左宗棠提了這樣一問。大屏幕中,左宗棠神色凝重,將困難緩緩道出。
“既然如此艱難,為什么還要堅持開辦船政?”同學們追問。只見左宗棠思索良久,他心中所慮一字一句落在身后的紙上,成為1866年他上奏朝廷的折子。
這段“古今對話”,出自福建省“以文化人·數智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展示與研討會”現場。當天,5名不同學段的思政課教師圍繞“第二個結合”進行同課異構,利用數智技術將福建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這樣新穎的教學方式和科學的教學設計,被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顏曉峰和鄭傳芳評價為“尊重了不同學段學生的成長規律,體現了思政課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教學理念”。
思政課正在告別以往不同學段的互相“背靠背”,開始采用“一盤棋”的思路進行教學設計。“以前我只關注自己所教學段的教學重難點,不會主動去了解其他學段的教學內容。在與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作一體化研討后,思路打開了很多。現在備課時,我會有意識地去關注其他學段對同類問題都學了什么內容。比如,初中的學生對民族精神的內涵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高中同樣也有相關的內容,就可以結合思辨性議題的探討,引導學生作更加深入的學習,課堂的重難點更加明確,效率進一步提高。”高中學段思政課教師代表、福州八中教師黃雅芳說。
“作為教育部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共同體學校,我校致力于構建‘135’大思政課模式,構筑立德樹人新格局,其中的‘1’便是以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為主體。福州八中教育集團成立后,學校成立了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工作室,聘請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為理論顧問,以教育集團(包括高中、初中、小學)為依托,通過課程建設、隊伍建設、論壇研討、文化提升、校外研學和基地建設等方式,開展‘大思政課’活動。課上得更有意思了。”福州八中黨委書記林曉楓告訴記者。
“大手拉小手”
傳好“接力棒”
“一扇可以穿梭在任意星球之間的星際之門突然動了起來,巨大的能量從星門中沖出,但很快又收了回去,形成一扇水波狀的門洞。”這是1994年上映的美國科幻電影《星際之門》中的場景。廈門大學侯旭教授的團隊運用“液體門控技術”,將這扇“水波狀的門”從科幻中帶到現實來,還帶進了廈門市演武小學的課堂。
今年3月,侯旭在演武小學、廈門市華僑中學和廈大馬克思主義學院等三所學校共上的“大思政課”上分享自己的科研經歷,他的“搭檔”——廈大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林超群則講述了自己“三下鄉”志愿服務的經歷,鼓勵同學們勇于擔負新時代青少年的社會使命。
這樣生動的思政課,越來越常見于我省的各級學校。去年底,教育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建設。我省由福建師范大學牽頭,組織福州市、廈門市教育部門及部分大、中、小學建設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探索出體制機制一體化、課程教材一體化、校際合作一體化、實踐教學一體化的“四維聯動”模式,推動福州市創建了大中小學思政課改革創新實驗區。
以校際合作一體化為例。全省14所高校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與74所公辦民辦高校全覆蓋開展結對共建,組團延伸至中小學。我省還建立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手拉手”集體備課中心,制定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集體備課制度,并分片區成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聯盟,定期開展“同題異構”專題教研。
去年7月,省委教育工委、省委宣傳部等十部門印發《福建省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實施方案》,實行建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善用社會“大課堂”、搭建資源“大平臺”、建好育人“大師資”、構建工作“大格局”等五條主要措施,健全完善“大思政課”育人體系。記者從省教育廳獲悉,截至目前,我省德育工作已在全國會議作典型發言3次,入選教育部典型案例60個。(記者 儲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