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所系 堅守海島教書
打開電子地圖,不斷放大比例尺,“羅盤村”從一片蔚藍色中顯現出來。
在莆田市南日島的東北方向,散落著18個面積在0.1平方公里以上的島礁,喚作“十八列島”,這是莆田最為偏遠的群島。隸屬秀嶼區南日鎮的羅盤村,由其中的西羅盤島和東羅盤島組成。
從莆田城區出發前往那里,需駕車45分鐘抵達輪渡碼頭,登上人車共渡的大客船,經過40多分鐘的航行,先到達南日島,再等候換乘小輪。進島一趟,需要耗費近5個小時。
海風腥咸,秋意漸濃。9月8日這天,參加完莆田市秀嶼區教師節慶祝大會,55歲的施建忠拎著順路采買的生活用品、新鮮食材,返回他已執教35年的南日羅盤小學。
“正常一天一班小輪,但風浪稍大些,這班小輪就停了,進出島還是不太方便。”施建忠告訴記者,羅盤村村民主要以龍須菜、鮑魚養殖以及打魚捕撈為生,日常所需的肉類、米面、果蔬無法自給,都需要從島外購入。
西羅盤島是無人島,羅盤村村民都住在面積僅0.7平方公里的東羅盤島上。全村總人口930人,約700人是回族,是秀嶼區唯一的少數民族建制村。因為沒有外人來,島上沒有餐館、超市,居民幾乎夜不閉戶,出行靠雙腿,或騎電動車。走出村莊,往東翻過小山丘,便是茫茫臺灣海峽。
羅盤小學建于1966年,是島上唯一的學校,施建忠是如今與它相伴時間最長的人。
1988年,他從原湄洲灣工業學校師范班畢業,分配到羅盤小學教數學。“30多年前,教室很暗,可孩子們的眼睛很亮。”從此,他便把守護海島娃娃當作一生的追求。
施建忠也是海島娃。1968年,他出生在“十八列島”中的小日島,那里離南日島比東羅盤島更近些。兒時與母親相伴在小漁村,無憂無慮的童年讓他對海島的感情尤為深厚。
上小學時,施建忠隨父親前往莆田市涵江區江口鎮中心小學念書,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遠離海島。“很不習慣,想家,想媽媽,也想小伙伴。”年幼的施建忠常常在夜深人靜時,一遍遍在腦海中描繪那方故鄉云水地,思念小日島上的每一張笑臉、每一處草木。
時光荏苒。沒想到,外出求學歸來,施建忠又“回”到了島上。
“留守東羅盤島上的村民基本都是世代以海為生,不會輕易外遷,我不忍心讓這些六七歲的孩子也像我小時候那樣,早早離開父母,去島外求學。”施建忠動情地說。
真情所依 讓孩子快樂成長
外海風大,小輪一路顛簸。但踏上羅盤碼頭,汪洋中的小島,便向人們張開“家”的懷抱。
羅盤小學有一棟兩層的教學樓,外墻被時光染上舊色,操場是灰色的水泥地,靠近圍墻的位置,四邊零星點綴著幾棵松柏。學校雖然設施略顯陳舊,里里外外卻被打掃得干凈整潔。
“我剛來的時候,學校只有兩間小平房,島上沒水沒電,只能用煤爐燒飯,天黑了就點蠟燭。一切都是最原始的樣子。”施建忠回憶道,當時上島唯一的交通工具還是一艘小舢板,兩天才有一班,要航行近1個鐘頭才能到達大島。遇到稍大點的風,小舢板無法出海,人就這么困在島上,靠干糧充饑。后來通了水電,但只要海風稍大些,島上就會斷電。夜幕中,他全靠蠟燭、煤油燈撐起昏黃如豆的一點光,備課、批改作業。
后來,在島上,施建忠遇到了開朗伶俐、同樣熱愛教書的郭麗蓉。二人結為夫婦,以校為家,用心經營著這一處充滿愛意的地方。“說好相守一生,如今這前半生,已經悉數獻給了海島教育。”郭麗蓉笑道,“一晃這么些年,有時候不敢相信真的堅持下來了。”
早上6點,晨曦微露,漁民們早早地出了海,學校的小廚房里也一陣忙碌。施建忠將煎得兩面金黃的荷包蛋裝盤,擺上筷子,夫婦倆用過早飯后,便收拾好碗筷,備上教材,去教室里等待前來早讀的學生。
隨著常住人口的逐漸下降,今年秋季開學,學校僅剩2名三年級學生、2名四年級學生和2名五年級學生。根據課程的銜接性,四、五兩個年級的學生組成一個混合班,三年級獨立一班。就這樣,一間學校、兩個班級、三個年級,施建忠和郭麗蓉作為如今僅有的兩名教師,分別教授數學和語文,兼教英語、音樂和體育,還要提供課后服務,每周大約分攤30節課程。校內行政事務也歸施建忠負責,他經常忙得團團轉。
每次外出開會,就是施建忠“進修”的機會,他根據學生查缺補漏的方案,帶著問題出島,通過探討交流,再帶回理解與心得。每到假期,則是他“自我充電”的時間,除了在網上參加繼續教育,他還常常自己查找名師精品課程聆聽學習,掌握新理念,鉆研新教法。
“近幾年島上通了網,我們在學校可以直接連上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除了可以觀摩不少‘樣板課’,還能播放一些科目的錄制課,供孩子們學習。”施建忠說,學校還收到了有關部門捐贈的教學一體機,為此他特地收拾出了一間多媒體教室,有信息化教學需求時,就帶著孩子們在這里上課。
讓海島上的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陽光下快樂、健康成長,是郭麗蓉的“小目標”。
這兩年,她自學了踢腳舞、花樣呼啦圈、健身操等10多個新項目,在體育課上教給孩子們。“我想讓海島娃娃也能接觸到多種多樣的新鮮事物,同時他們也給我展示了很多民間體育游戲,一來二去,生成了不少新玩法。”郭麗蓉說,她希望在教育中尊重孩子的成長天性,支持他們充分玩樂、主動探索與創造性學習。
信念所鑄 沒想過離開
繞東羅盤島跑步一圈,只要15分鐘。這里民風淳樸,人情熱烈。施建忠夫婦作為島上僅剩的教師,已然與周遭村民親如一家。誰家辦喜事、擺宴席,定將二人奉為座上賓。
高聳的風機,一年四季悠悠地轉著。迎著海風,郭麗蓉輕快地走在鄉間小路上,遇見的村民都熱情地和她打招呼。“漁民們都很忙,也不喜歡拘束在教室里開家長會,所以閑暇時我就到處走走,串串門。”郭麗蓉的“家訪”,是在散步的過程中完成的。
由于文化程度相對較低,海島娃娃的家長們并不能與時俱進地掌握科學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為此,郭麗蓉還自學了《家庭教育指導》。“在家訪過程中,我要告訴他們孩子若是調皮、貪玩,決不能一打了之,要善于發現每個孩子的閃光點,正確引導,因材施教。”郭麗蓉認為,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已經擺在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上,日常,她將所學所悟分享給學生家長,希望可以改變他們傳統的育兒習慣。
碧色成海,浮浪而來。“堅守海島固然是清貧寂寞的,但我不后悔,只是遺憾一直沒有機會和時間外出參加家庭教育指導師的考試,那是我的一個小小夢想。”郭麗蓉感慨道。
掰著手指一算,夫妻倆教出的海島娃娃已有數百人,其中不乏名校學子。數十年里,正是娃娃們一張張質樸純真的笑臉,給了他們莫大的信心與動力。
剛剛畢業的郭金霞是兩人的“頭號粉絲”,這個秋天,她升學到莆田市荔城區讀初中,走出小島,向外面的世界邁出了一大步。但兩位老師的鼓勵、和煦的笑容,依然掛在郭金霞的心頭,“他們給了我許多愛與溫暖,我以后也想成為那樣發著光和熱的好老師”。
學生最多時,曾經有近百名孩子在南日羅盤小學讀書,老師一度也有9人之多。不過,經年累月之后,鐵打的“羅盤”、流水的師生成了海島學校的常態,新教師來過一批又一批,最后都走了。
“只要這所學校還在,只要還有一名學生,我們都會一直教下去。”在堅守海島這一點上,夫婦二人的想法從未改變。
海的那頭,也不是沒有牽掛。夫婦倆的女兒大學畢業后成為一名公務員,平時一個人在秀嶼區生活。“她是暈船體質,進出島一趟特別不容易,好在自小獨立慣了。就是聚少離多,挺想她的。”提起寶貝女兒,施建忠這個像礁石一樣的漢子,話語間忽然柔軟。(記者 陳漢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