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有關情況。會上,在回答“《指南》對于破解減負難題、促進學校提升自身教學質量方面有何實招”相關問題時,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表示,《指南》對學生學習質量評價當中,有一項關鍵指標,就是讓學生評價自己的負擔感受情況,即需要學生來評判校內外的學業負擔到底是重了、輕了還是合適了。通過這個評判進行大數據分析,總體上判斷該地學生的負擔是重了、輕了還是合理了。
呂玉剛表示,當前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是個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在這次制定《評價指南》過程當中,對這個問題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就當前來講,特別是需要校內校外要聯動,共同治理推進減負工作。既要減輕學校的作業負擔,更要注意減輕校外的培訓負擔。這就涉及了方方面面,包括政府、學校、家庭、社會,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綜合施策。
對此,這次制定《評價指南》時,對這一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也就是把推進減負工作的成效納入了義務教育質量評價的重要內容。比如在縣域義務教育質量評價當中,要求縣級黨委政府要履行教育責任,要強化中小學校在課后服務當中的主渠道作用,政府應該提供相應的保障條件,全面推進課后服務。
同時,把規范面向中小學生的校外培訓以及社會競賽工作做得怎么樣作為評價的重要內容,也就是推動減輕學生過重的課外負擔,實行雙向減負。在學校的辦學質量評價當中,對學校提出,要按照國家課程標準要求實施教學,不得隨意增減課時、改變難度、調整進度;按照課程標準規定的質量要求來實施教學,包括留作業,要強化作業的管理,要統籌作業的量和時間,包括作業的難度不能超綱、不能超標,不能有偏題、怪題,重復性、機械性還有懲罰性的作業題不能有。這些都作為對學校辦學行為、學校管理的評價的重要內容。
在教學工作當中,要堅持因材施教,要精準分析學情,要實行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指導,特別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加強幫扶、指導,使他們更好地適應學習、跟上學習,達到國家規定的義務教育學業質量標準要求。
對學生學習質量評價當中,有一項關鍵指標,就是讓學生評價自己的負擔感受情況,即需要學生來評判校內外的學業負擔到底是重了、輕了還是合適了。通過這個評判進行大數據分析,總體上判斷該地學生的負擔是重了、輕了還是合理了。(澎湃新聞記者 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