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高等教育回顧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推動高校發展有三類宏觀上既一以貫之、又與時俱進的政策方向:一是高校的重點建設,從重點高校、“211”“985”工程到“雙一流”建設,逐步建構起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二是高校的門類調整,通過新中國成立初的院系調整、世紀之交的綜合化改革、研究生專業學位與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等,建構起我國高等教育的類別結構;三是高校的布局優化,從計劃經濟時期按大區設置高等學校,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期省域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及國家對口支援政策的實施等,逐步完善起高等教育的空間布局。70年來,高等教育規模得到了快速有序發展、水平得以有效提升、辦學形式逐步走向多樣化,取得的輝煌成就舉世矚目,而這一切都是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取得的,離不開教育投入和制度的有力保障。
本文以這三大政策方向為主線,結合相應的體制機制改革,根據當時的工作重點,對高等教育全面適應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的光輝歷程進行回顧。
新中國成立后高等教育迅速滿足了國家經濟恢復發展和工業體系建設的要求
建成獨立而完整的工業體系,使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是新中國前20多年取得的偉大歷史性成就,也是新中國開創者心中最初的夢想。舊中國留給共產黨的就是一個爛攤子,一窮二白、百廢待興,人均壽命35歲、人均國民收入27美元、文盲率高達80%以上,而到改革開放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六大工業國。在那個時代,工業化就意味著現代化,高等教育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功不可沒。
1949年末,我國大陸的高校只有205所,在校大學生約11.7萬人,高等教育雖然規模很小,但體系混亂、科系龐雜、水平參差不齊。為了迅速適應日益增長的社會主義建設需要,高等教育發展必須抓住重點,以帶動全局、支撐國家建設。
1950年6月,周恩來總理在全國高等教育會議上提出了整頓大學、形成重點體制的方針。按照這一方針,從1952年起,全國高等院校開始進行大規模的院系調整,指導思想是有重點地穩步前進。周恩來總理指出:“有重點地穩步前進,不是不進和冒進,也不是齊頭并進。如果把攤子鋪得很大,沒有重點,形式上好像配合了國家建設,實際上卻不是。”“辦事情總要有個次序。先搞重點,其他就可以逐步帶動起來。比如綜合大學辦幾個像樣的,其他的也就會跟著學。”1954—1963年,全國分4批共確定出68所高等學校為重點高校。事實證明,集中財力物力,重點建設一批高校及學科,具有迅速動員社會資源、促進高等教育發展、使高等教育主動按照國家計劃和需要設置的優點。
其間實施的院系調整,涉及全國絕大多數高校,明確了綜合大學和專門學院的性質任務,尤其加強了工科院校建設,高等學校形成了按學科或行業門類設置的基本特點。到1957年,全國有高校229所,其中單科性的專門學院達211所,占高校總數的92%。高等學校開始計劃性地按專業對口為國家建設培養專門人才,1953年本科專業種數為215種、1957年為323種、1965年為601種,發展很快,迅速有序地滿足著國家建設的需要。
高等學校也形成了按區域設置的基本布局。各大行政區至少有1所綜合大學,1—3所農學院,1—3所師范學院,多辦專業性工學院,各省辦專科。1955—1957年,為避免高校過于集中于少數大城市特別是沿海大城市的狀況,逐步推動并實現工業院校與工業基地相結合,進一步加強了內地高校建設。
在管理體制上,高等教育形成了中央直屬高校、行業部委所屬高校和地方高校3大條塊的格局。高等學校還實行開門辦學,加強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初步建立起教學、生產勞動、科學研究三結合的辦學體制。
這一切,使得高等教育成為國民經濟計劃的有機組成部分,適應了當時經濟恢復與建設的需要,打破了帝國主義對我們的封鎖,也奠定起共和國前50年高等教育系統的基本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