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視的“綜合素質評價”
綜合素質評價,一直是本輪高考改革中的“明珠”。盡管相比于語、數、外等高考成績而言,它更具有靈活度,但這種“靈活度”也使得它成為了部分學生和家長心中的“定時炸彈”。綜合評價究竟占多少分?綜合評價的“履歷表”究竟要做成什么樣才能在高招老師心目中“加分”?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注意到,《實施辦法》是按照既定的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簡稱“兩依據一參考”)研究制定的招生錄取模式,它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力求拓寬選擇空間,增加高校與考生相互選擇的匹配度”,讓社會易于理解、考生易于掌握、學校易于操作。
采訪中,記者發現,在一些家長心目中,綜合素質評價因為沒有明確的“算分機制”,被認為“可有可無”。部分家長依然秉持著只要成績好,綜合素質評價“無所謂”的態度來看待這一重要“參考”。
一名高三學生家長告訴記者,他只要求孩子按照學校已經給出的一些社會實踐機會,選擇性地參與就行,“把綜合素質評價的表格按照規定填滿就可以了,畢竟,分數不夠的話,哪個學校會因為你綜合評價好而錄取你?”
對此,上海紐約大學中方招生辦主任周鴻提醒,“不要忽視綜合素質評價。”周鴻說,在高考綜合改革“兩依據一參考”的招生模式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高校將參考學生在高中階段的綜合素質評價信息,“對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而言,除了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外,志向、抱負、興趣、素養等個性化因素可能更為重要。”
周鴻介紹,縱觀世界一流大學的招生,基本上都堅持一個理念:既要求學生有優異的學業成績,又要求學生在社團活動、科技創新、體育競賽等綜合素質方面有出色表現。以上海紐約大學為例,招生過程就是在達到一定學業要求的學生中,通過“校園日活動”等考察,選拔出適合學校培養理念、具備強烈求知欲和開拓創新精神、熱愛嘗試新事物、擁有“世界公民”素質的學生。
上海交通大學招生辦常務副主任王琳媛也把綜合素質評價擺在相當重要的位置來考量,她認為,考生三年的綜合素質信息記錄,是其高中階段成長的“珍貴縮影”,呈現到高校面前,是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成長博物館”。
“高校可以通過閱覽相關信息,更全面地了解學生。比如在面試環節,通過考生的綜合素質信息,面試官能夠更為有效地引導學生,充分互動,進而幫助高校選拔到更為適合的學生。在學生入學后的培養階段,教師也可以通過閱覽相關信息,針對不同特質的學生因材施教。”
在教育學界,綜合素質評價引入“高考”被認為具有顛覆性的意義,它徹底打破了高招“唯分數論”的魔咒。
2016年,上海9所高校就參與了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這種綜合考生高考成績、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面試成績錄取學生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唯分數論”,有利于學校招收到適合專業培養理念與特色的學生,促進學校招生培養一體化建設。
實際上,大學更希望通過這種全新的招生錄取模式,來挖掘到自己喜歡的、適合自己的“比爾·蓋茨”、“扎克伯格”。今年上海高校綜合評價錄取試點工作還將繼續實施,考生的選擇面和錄取機會也將大大增加。
(原標題:上海發布2017“新高考”實施細則,有啥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