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這個暑期,福州大學“三下鄉”社會實踐專設屏南文化專項,100余名師生走進屏南,開展了廊橋文化、甘國寶文化、青草藥文化、四平戲等調研,初步形成了屏南廊橋文化主題公園設計方案、《印象開源》宣傳片、《屏南地區四平戲曲現狀及保護分析》調研報告等成果。
鄉土文化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進行一代代的傳播,成為最具有鮮活生命力的一種傳統文化形式。近年來,我省高校下大力氣推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傳承和發展,推動傳統文化的融合化、個性化、本土化。
傳統文化
與學生生活融為一體
傳統文化的傳承首先是普及傳統文化,我省各大高校都在大力推進傳統文化校級公選課建設。福州大學開設了“漢字與中國文化”等公共選修課和相關傳統文化興趣課程,幫助同學們了解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培育具有時代特色的愛國主義情懷。
除了課程建設,課外活動的延展也是傳統文化普及的關鍵舉措。從2013年開始,福州大學每年舉辦為期兩個月的校園傳統文化節,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其中,人文知識競賽作為福州地區高校首創,吸引了校內外高校學生的參與。
福州大學人文學院還開設了“道德講堂”“國學講堂”,邀請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開展文化精品講座,迄今已舉辦30余場。
每周一到周五早上,福州大學的風雅亭總有瑯瑯讀書聲響起,國學社舉辦的晨讀活動已經持續兩年多,吸引全校200多名師生參加。
“以往傳統文化教育與學生生活經常脫節,容易形成‘兩張皮’。”福州大學黨委副書記陳少平介紹,“現在我們把兩者結合起來,讓優秀傳統文化煥發了生機,教育效果顯著。”
6月底,福州大學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畢業典禮上,學生代表向教師敬獻了三杯茶,“一謝父母給了身體,二謝老師給了智慧,三是給自己以勇氣和拼搏精神”。這一別出心裁的謝師環節,讓即將踏入社會的學生內心有了觸動。
傳統文化
與辦學特色相結合
傳統文化教育,不是在故紙堆里講經,而是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我省各高校充分挖掘在地的閩文化特色,滋養校園傳統文化教育的多樣性。
龍巖學院在校公共選修課設置本土文化類模塊,包括《客家方言》《客家文學》《客家文化》《客家音樂》《客家體育文化》《客家文化創意專題》《閩臺客家歷史與地理淵源》《客家民俗》等經典閩臺客家文化公選課。同時積極引進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展演,陸續開展了龍巖漢劇藝術、客家木偶戲、刻字藝術、根雕藝術及奇石展等地方藝術進校園活動。
福州大學則將中國傳統家訓文化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撐,設立中國傳統家訓文化研習社。作為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家訓文化的載體,以研習八閩名人家風家訓為主線,挖掘名人家風家訓文化對大學生立德修身教育、為人處事教育、勵志為學教育的思想價值。在校方的支持下,各院系設立課題,研究怎樣將其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全過程,努力實現傳統家訓文化思想的現代轉化和應用。
去年7月,研習社成員赴泉州深入調研家訓文化。通過了解記錄蔣軍用、李清泉、施瑯等當地愛國英雄的家訓門風,讓學生立體深入地感受當地名人的愛國愛鄉情、視死如歸赤子心。他們還與晉江市文明辦聯合打造“少小離家記”暑期夏令營,在泉州、晉江、廈門等地招募20名9至14歲的福州大學校友子女,讓研習社成員扮演孩子父母,探索“體驗性的德育教育”模式,實現將中國優秀傳統家教門風的思想轉化為行動,進而形成習慣。今年研習社還與福州三坊七巷家訓家風文化館合作共建“福州大學家風家訓傳承實訓基地”,搭建長期互動交流平臺。
傳統文化
與當地實際相結合
在地方特色文化傳承方面,我省高校主動、自覺地成為傳承的主體。走出狹隘的課堂教學,將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走向更廣闊的社會生活。
龍巖學院依托中央蘇區研究院、閩臺客家研究院設立中央蘇區、閩臺客家專項課題,每年7-8月組織師生開展閩西紅色經典村落調研、閩西客家古村落田野調查和非物質遺產傳承與發展狀況調研,引導大學生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遺址遺跡、地方戲曲、民間故事等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
學校還成立龍巖學院國學傳習中心,定期為中小學生進行國學文化課堂教學。2015年10月,學校還聘請人文社科及藝術方面的專家、學者組成龍巖學院國學文化宣講專家團,舉辦奇邁國學講堂,開展“品味國學經典 傳承國學文化”主題文化活動,除了校內巡講,還組織開展縣鄉公益講座6場次,共計覆蓋4000余人,擴大優秀傳統文化的受眾面、影響力。
在傳統文化中尋找力量,讓學生在豐厚的傳統土壤中得到滋養,當兩者產生互動,就能迸發出燦爛的火花。今年,福州大學策劃成立林則徐教育研究基地,學生自導自演的廉政話劇準備在本月公映。(張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