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一場圍繞朦朧詩的論戰,讓“閩派批評”這一稱謂為國內文藝界和理論界廣泛認同,繼而發展成為當代文藝繁榮的重要力量。2014年,“首屆閩派文藝理論家批評家高峰論壇”在福州舉行,共有閩籍和在閩工作的60多位文藝理論家批評家與會,實現了“閩派批評”近30年來的第一次大團聚,引起學界的高度關注。
“2015閩派文藝理論家批評家高峰論壇”現場
時隔一年,“閩派批評”以更高的規格、更大的陣容再聚首,共論“全媒體時代的文藝與批評”。“這個論壇要一年一年舉辦下去,讓它真正成為中國文學觀念理論思維的一個發動機,成為一個創造性的平臺,發揮重大的作用。”10月9日,在北京舉行的“2015閩派文藝理論家批評家高峰論壇”上,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在致辭中如是說。
謝冕
張炯
孫紹振
陳駿濤
程正民
陳仲義
王光明
朱大可
陳曉明
謝有順
孫紹振與舒婷在交流。
詩性語言,彰顯獨特地域精神氣質
“閩派批評”到底是一個學派還是一個地域性的概念,與會專家學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閩派批評”已成為一個客觀存在的文化實體。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閩派批評”與“京派批評”“海派批評”相提并論。近30年來出版的當代文藝理論批評史著作,都不乏對“閩派批評”作專門論述。
“閩派批評”不僅闡釋了30多年的文學現象,也用實踐嵌入了歷史。如果沒有“閩派批評”,中國近30年的文藝批評史將重新書寫,這是與會者的共識。
閩人善論的文化性格,塑造了福建文學的獨特面貌,賦予文學理論與批評獨特的地位。從老一輩的開拓者到鋒芒初現的新生代,“閩派批評”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地域精神文化氣質,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特征。
會上,作為“閩派批評”第一代代表人物之一的北大教授謝冕以“遙想與銘記”為題作即興發言。30多年前,當北島、顧城、舒婷等詩人的“朦朧詩”剛發表時,一度遭到主流聲音的否定,被批判為“古怪詩”。閩籍評論家謝冕、孫紹振最早挺身而出為“朦朧詩”辯護,是“朦朧詩”成為新詩潮主流的主要理論推手。
謝冕把這一切歸功于那個煥發生命力和青春的年代。“今天我們重溫這些記憶,感受到的是時代曾經怎樣塑造了我們個人,沒有新時代就沒有新的文藝和詩歌,也沒有關于文學和詩歌的批評和書寫。”
審時度勢、應運而起、挑戰舊俗,又始終保持堅韌而絕不張揚的特有姿態,謝冕認為閩派文學的精神氣質大體表現在這些方面,堅定并持久堅持。
“閩派批評”雖被解放思想、改革開放這樣一個歷史的機緣所催生,但時代的偶然中有歷史的必然。作為“閩派批評”中堅代的王光明認為,從根本上看,“閩派批評”就像現代中國革命史中聞名全國的才溪鄉一樣,都是地域文化性格和傳統的衍生物。
而這種獨特的文化性格在“閩派批評”這個群體身上顯現了獨特的風格。身在廣東的閩籍批評家謝有順在新的文學思潮中脫穎而出,成為國內最受矚目的新銳批評人物之一。他認為,“閩派批評”最大的特色就是開風氣之先的先鋒性思想和自覺的語言意識。
而這種自覺的語言意識,在北大教授張頤武看來就是詩意。張頤武認為,這是“閩派批評”最重要的特點之一,無論是老一輩的謝冕、孫紹振,還是中堅代的南帆、陳曉明、朱大可,抑或青壯代的謝有順、吳子林,他們用詩人的心去理解世界,把詩的生活和詩的感受變成了理論。
全國性視野,引領文藝理論批評潮流
今年,主辦方將高峰論壇移師北京,中國作協創研部、《文藝報》《文學評論》和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等單位加盟成為主辦單位,大大提升了高峰論壇的規格。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與會嘉賓超過一半是非閩籍學者、作家和詩人,體現了高峰論壇的開放性姿態。
“閩派批評”雖具有地方身份標識,卻不是局限于一地之見的文藝理論家批評家群體。“閩派批評”之所以引人關注,就是因其以全國性視野引領文藝理論批評的潮流,并一直成為中國文學理論和中國文學批評的高地。
但與“京派批評”“海派批評”不同的是,“閩派批評”又具有鮮明的鄉土身份意識,身在北京、上海的閩籍文藝理論家、批評家,往往與在閩工作的文藝理論家、批評家遙相呼應,形成理論共鳴。在“朦朧詩”論爭中,北京有謝冕,福建本土有孫紹振;在“方法論”革新思潮中,北京有劉再復,福建本土有林興宅;在“后現代”理論思潮中,北京有陳曉明,福建本土有南帆。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自稱是閩派文藝批評家培養起來的,“閩派批評”的老前輩張炯、陳駿濤等老師都對其有過指導。他說,高峰論壇關于閩派批評家的研究,其本身的意義已超越對閩派文藝批評思潮的研究,這是對當下中國文藝批評建設的一種示范性舉措,具有普遍意義。
出生于上世紀30年代的張炯可謂“閩派批評”的老前輩,雖到耄耋之年,仍非常關注閩籍文藝批評家特別是新生代批評家的發展,更是把眼光投向世界。“應該說這30多年我們的文藝批評有很大的發展,隊伍壯大很多,發表的陣地也很多,但是我們還沒有影響世界或者走向世界的大批評家。”
隨著時間的推移,“閩派批評”的陣容日漸擴大,如何承接以往的優秀傳統,在本土資源與全國視野之間繼續保持張力,正是高峰論壇試圖導向的目標之一。主辦方表示,今年高峰論壇移師北京,恰恰也是做這方面的努力。
肩負責任,創新路上再奏時代強音
如果說去年的“閩派批評”高峰論壇是時隔30年后的一次集結號,喚醒閩派的記憶,那今年的高峰論壇則圍繞“全媒體時代的文藝與批評”的主題進行了實質性的探討,向學術化專業化再邁進一步。
最新研究成果顯示,“閩派批評”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是當代文學新思潮的重要“領潮人”,在“朦朧詩”論戰、文藝批評方法革新、“后現代”的興起以及文化研究的轉型等關鍵性歷史節點中扮演著理論先鋒的角色,對當代文學思潮的演進做出了突出貢獻,肩負了無可替代的歷史責任。
今天,我們的文學理論、文學批評面臨著非常復雜的新情況,全媒體時代文藝的形態對我們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閩派批評”當何為?正如李敬澤所言,“閩派批評”要擔起責任,擔起你們過去一直做的事情,為我們提供世界觀與方法論,這是過去30多年來“閩派批評”一直領先、一直能夠對中國的文化理論和批評產生重大影響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仲呈祥看來,“閩派批評”的一個極大特質就是領風氣之先,適時而生。今天,研究全媒體時代文藝批評的地位和作用,就是要力圖繼承閩派文藝批評的優秀有價值的歷史傳統。
面對洶涌澎湃的新媒體大潮,閩派文藝批評家們認為不必恐慌,只有適應才能夠去征服,如果現在妥善應對、合理利用,或許能夠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文藝創新的推動器。
著名文學評論家陳曉明和謝有順是今年高峰論壇主題的主要策劃人,著名文學評論家南帆應邀擔任該主題論壇的主持人。其實,作為“閩派批評”成員中的壯年派,早在上世紀90年代,他們就開始關注新興媒體將對當代文學產生的深遠影響,體現了“閩派批評”的前瞻意識和先鋒精神。
“閩派批評”為何能在中國文論界占據理論前沿位置,這個還有待深入研究,但在上世紀80年代,“閩派批評”曾打出“以開放眼光開拓思維空間,用改革精神革新文藝評論”的旗幟,已頗能說明“閩派批評”的創新和開拓精神。
再聚首,即是為了再出發。在新的歷史條件和文藝生態下,“閩派批評”如何直面現實問題,發出自己的聲音,閩派批評家們正在以自己的行動給出最好的答案。(福建日報記者 樹紅霞 謝海潮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