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劇中的鏡頭運動動靜結合,敘事手法情景交融,音樂色彩相得益彰,將一些劇情深深地刻入觀眾心中。對于《孤舟》5位女主結局相信大家還是有著小問題的,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解惑。
第一位,張海沫
又一次被張海沫的真誠所感動,自從踏入顧園,張海沫從未做過損害顧家之事,相反,還救過顧易中,正如顧希形所言,張海沫對顧家有恩情。
身為張玉泉的門下,張海沫的評彈技藝了得,她不戀纏于恩怨糾葛,只愿安享平凡生活。然而,翁太的介入讓她的生活發生了變化,她進入了顧園,由此結識了顧家的成員們。
當張海沫讀到顧希形遺留的信件時,她的第一反應是尋找自己的弟弟。作為軍中人士,她深知弟弟職業的危險性,但正是弟弟,使她成為了他人利用的對象。
然而,當張海沫得知顧希形去世的消息,她立刻前往顧園,為他送別,感謝顧希形在過去兩個月的悉心照顧。她還勸說顧易中振作,好好整治顧園,這是對顧希形最深的懷念。
當顧家其他成員都以為顧易中是殺害父親的叛徒而紛紛辭職離開時,唯有張海沫堅信顧易中的清白,并且幫助顧易中照顧了生病的肖若彤。盡管張海沫失去了弟弟,但她的結局卻是完美的。
身處動蕩時局,張海沫也能自保,原計劃爭取上位,卻意外登上高位,卻因臺下動亂,險些受困,幸虧顧易中的及時相助,解救張海沫,而后悄然退場。
張海沫確信顧希形并非顧易中的殺害者,她甚至與顧易中聯手,假扮夫妻,周旋于近藤與周知非之間。作為顧家的兒媳,張海沫開始活躍在太太圈,參與飯局、茶敘、麻將游戲,為顧易中搜集情報,目標是將近藤等人驅逐出中國。
第二位是肖若彤。
相比張海沫,肖若彤可謂是幸運許多。她一直有堅定的信念,過著穩定的生活,同時,她鐘情的顧易中也向她提出求婚,兩人門第相稱,可以說,這是一段完美的聯姻。
然而,當顧易中弒父的消息曝光后,肖若彤開始心生疑惑。盡管此前她堅信顧易中無辜,即使是怡園行動的失敗,也并未動搖她的信心。但顧易中身上疑點重重,這使得肖若彤對于他的清白產生了動搖。
然而,肖若彤這一角色并不受人喜愛。明明了解赴根據地需遵守紀律,她卻利用關系讓顧慧中與胡之平返回,結果卻悲劇地奪去了水生的生命,那是一個鮮活的生命。
正當敵人進攻根據地之時,肖若彤并未掌握確鑿證據證明顧易中的清白,僅憑對顧易中的情感,便讓他留了下來,和組織共同澄清誤會。這種情況下,她更像是沉溺于愛情之人,這樣的地下工作者,確實難以稱得上專業。
肖若彤的最終結局,是為她的輕率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沒有等到勝利的時刻便獻出了生命。
第三位是翁太。
這個角色確實賦予了劇集滿滿喜感,尤其是在顧園情節中,她自封為張海沫的表嫂,展現了一種毫不拘束的隨意感。在與富貴的爭執中,她的表現更是讓人眼前一亮,讓人不禁對這個角色大加贊賞。
作為頂尖的中統女特務,周知非的名字令人聞之色變,其狠辣手段尤為人所畏懼。然而,翁太卻對這種漢奸嗤之以鼻,她試圖把周知非從叛徒的陣營中拉回自己這一邊。
當顧園不再宜居,翁太直接搬進了周知非的家,兩人舊情復燃,已經難以分辨敵友界限。周知非認識到無法重歸正道,而翁太對他的執著程度,甚至超過了他自己的認識。
翁太的編故事能力極為出色,在顧園和周府,她都能巧妙地將自己和李先生聯系到一起,甚至將李先生描繪為一個負心漢,演技可謂精湛,連周知非都被牽扯進了一個無辜的角色。
翁太終究未能逃脫近藤的毒手,在90號這個地方,盡管周知非行事謹慎,翁太也隱藏得極為巧妙,但最終仍被揭露了身份。這一生,翁太與周知非未能在一起,兩人注定以悲劇落幕。
第四位是紀玉卿。
財迷的性格貫穿了紀玉卿的方方面面,她與周知非的結合,實際上是因為被李先生吸引。盡管她親自誕下了兒子,但對周知非的教育理念并不認同,兩人之間并無太多沖突,甚至可以說是表面上的和和氣氣。
當初,王則民為了爭取成為蘇州知事之位,向周知非送上了一筆不小的財禮。當周知非提議讓紀玉卿將其中的一部分分給李先生時,紀玉卿顯然有些猶豫,畢竟,如果不給予李先生這部分利益,他很可能不會察覺。
接著,翁太的出現帶來了新的波瀾。紀玉卿初次見面就收下了翁太的玉鐲,即便周知非要求她將之歸還,紀玉卿卻始終不肯。不得不承認,在貪財這一點上,她與周知非確實頗為默契。
畢竟,作為周知非的原配妻子,周知非沒有得到好的結局,可想而知,紀玉卿也不會置身事外。
第五位,顧慧中。
作為顧希形的獨女,她堅守著自己的夢想與追求,唯一的遺憾便是遇人不慎,為了胡之平,她不惜與生父決裂。
甚至答應父親承擔照顧顧易中的責任,然而在顧希形離世后,顧慧中竟在父親的靈前割袍宣誓斷絕關系,揚言再次見到顧易中便是為報弒父之仇。
這已經是顧慧中對顧易中失去信任的第二次了。當初在根據地,她竟然對顧易中開了槍,而現在,她竟連父親臨終前的囑托都忘得一干二凈,真叫人氣憤。
然而,她卻被胡之平誤導了。當得知他竟是背叛組織的罪魁禍首后,顧慧中雖然傷心欲絕,但仍舊決定為公道而戰,親手終結了胡之平的性命,為顧易中討回了應有的公正。
面對兩難抉擇,顧慧中總能在丈夫與國家之間做出后者的選擇,這一立場令人感到寬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