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公交問題多 13個站按了30次喇叭
核心提示: 昨天上午,海都公交體驗團9名成員冒雨為泉州公交“把脈”,體驗1路、8路、21路、36路和39路車,發現不少問題,并提出建議。

海都公交體驗團討論發現的問題

1路公交裝飾了一抹綠色
海都網-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訊 21路公交13個站按了30多次喇叭;39路半小時等不來;36路有51個站,太長了……
昨天上午,海都公交體驗團9名成員冒雨為泉州公交“把脈”,體驗1路、8路、21路、36路和39路車,發現不少問題,并提出建議。
一同參與的泉州市交通運輸集團經營業務部主任林良綱、泉州公交公司副總陳金淘承認,目前的公交服務不盡如人意。林良綱表示,目前公交公司正著手解決司乘人員緊缺問題,并將提高相關待遇,以期提高服務質量。
【海都公交體驗團】
安全:
司機靠站不規范
上午9點多,豐澤區政協委員肖志云、畫家吳培植和泉州市公交公司副總陳金淘3人體驗團,從客運中心站南門乘8路車前往東海,隨后換乘1路車返回。
肖志云發現,在現代廣場站,兩路同時到站的車均未在站臺位置停靠:其中8路車還沒靠站就停車上下客,一輛5路車則繞到8路車前靠站,都沒有按規范操作。此外,1路車駕駛員王師傅沒有系安全帶。
陳金淘也發現,1路車將停靠“下路口”站時,一輛出租車堵在站臺,公交司機干脆繞過出租車停靠。他說,這不安全,應等出租車開走再靠站。
報站:
沒有雙語報站
體驗發現,8路和1路無人售票公交車都用普通話報站,給一些乘客帶來不便。吳培植說,有的老阿婆聽不懂普通話很麻煩,應該雙語報站。市民林里楠也認為,語音報站系統應該再完善一點,加上閩南話甚至英語,再多一些友情提示,提前報站,以免老人行動緩慢錯過。
此外,吳培植還發現無人售票車上,一名少婦抱小孩上車時差點摔倒。
線路:
36路長達20多公里
林良綱等人乘坐36路,發現36公交線路太長,從洛江科技園至清濛長途汽車站,長達20多公里,站點多達51個。
公務員林輝才用IC卡刷卡付錢后說,從首站到末站要3元,要刷3次卡,而且沒人監督,很容易逃票,駕駛員也容易分神。而且,線路太長,首站到末站達20多公里,繞的地方多,周轉速度慢,浪費時間,成本消耗也大。他建議以10公里左右為標準。
班次:
39路半小時沒一趟
體驗還發現,39路車實在是難等。
在福醫大附屬二院,體驗人員打算乘39路車到客運中心站。從上午10時25分,一直等到10時55分,一趟39路車都沒來,21路車則足足發了5趟。林輝才通過手機上網進入“泉州公交實時到站信息查詢系統”查詢發現,最近一趟車發班時間是11時50分,“要等1個多鐘頭,實在太長了”。
服務:
13個站按30次喇叭
上午10點多,體驗人員乘一趟21路車去往福醫大附屬二院,剛上車就感到司機在開“英雄車”:不時急剎急停,而且一會左、一會右,速度也有點快。
21路公交車有人售票,但售票員服務不熱情,報站冷冰冰的。“這很不好,公交是城市的窗口,售票員服務能否再好點,笑臉迎客。”市民林里楠說。而另一趟21路公交車上,從福醫大附屬二院到客運中心站,僅13個站,司機一路按喇叭不下30次。而按規定,市區是禁止按喇叭的。
【應對】
緊急招人并提高待遇
這次活動讓一同坐公交的公交公司管理層深有感觸,并提出應對辦法。
“坐幾趟,還是發現不少問題。”泉州市交通運輸集團經營業務部主任林良綱分析,客觀原因方面,有的站點道路通行狀況不理想,被其他客運車輛占道,如中巴車和出租車占公交車道在站點處撿客;人員缺乏,車輛難準點,有些線路只有一趟班車。軟件方面,司乘人員的服務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比如司機操作不合理,急剎急停、亂按喇叭、態度不盡如人意等。
林良綱解釋說,泉州公交近期司機緊缺,車次不能保證,對于駕乘人員的管理也相對松懈。目前,公司正到湖南、江西、安徽、貴州等地招駕駛員,盡快培訓上崗,并將考慮提高相關待遇,希望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
【建議】
給司機提供心理咨詢
此次活動,體驗人員還提出不少建議。
吳培植等人提出加閩南語報站的建議,泉州市公交公司副總陳金淘回應說,部分車輛將考慮使用雙語報站,目前已在準備之中。
政協委員肖志云體驗中發現,1路公交車車架上有繩子綁著的水培植物,共有十來盆,成為車內一道風景。肖志云建議,一天工作10多個小時很辛苦和煩躁,公司應考慮司機的情緒問題。對此,陳金淘說,1路車上就做得不錯,司機自己裝飾些花花草草,調節車內氣氛,另外,公司將考慮給司機提供心理方面的咨詢服務。
N本報記者 俞志村 董加固 謝向明 呂波 實習生 李曉雯 黃鑫 文/圖
版權聲明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回到頂部
電話:0595-28985153 傳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田安南路536號五樓
CopyRight ?2020 閩南網是由福建日報社(集團)主管 版權所有 閩ICP備1020650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5120190010
閩南網擁有閩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閩南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