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8日,廈門市翔安區監察委員會成立一周年的日子,也是年終歲末最忙碌的時候。
這天下午,該區紀委監委組織召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轉隸干部座談會”。從市、區檢察院轉隸(調動)過來的12名轉隸干部中,有的是委領導,有的是處室負責人,還有一般干部。他們或聲情并茂、慷慨激昂,或慢條斯理、娓娓道來,言談中透露著一種忠誠、責任與擔當。而區紀委監委主要領導的褒獎性總結,則讓人們深深地感受到,在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大背景下孕育而生的這些轉隸干部,一年來在翔安反腐肅紀實踐中留下了閃光的足跡,他們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體現了紀檢監察干部的忠誠、干凈和擔當,并被大家紛紛點贊。
“進了一家門,就是一家人”
在2017年底紀委、監委合署辦公之后,區紀委監委根據業務室職能需要和干部特點,把全體干部重新編組定崗定位。如何讓原先的區紀委干部和新轉隸干部在思想上合心、在工作上合拍、在行動上合力?這個問題一直擺在翔安區紀委監委班子成員的面前。
思路決定出路,實干引領創新。
2018年春節后上班第一天,區紀委監委便馬上組織開展以“三合”(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拍、行動上合力)為主題的新、老人員談心交流活動會,幫助大家牢固樹立大局觀念和團結協作意識,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我的長處是比較喜歡法律業務,不足是性格有點外向,平時活潑好動,辦事嚴謹性還差了些……”在新、老人員談心交流活動會上,翔安區紀委第二紀檢監察室干部葉鋒坦率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2018年開年之初,區紀委監委決定開辦“香山清苑”講壇系列活動。借用“香山”這一翔安本土的標志性景觀名稱,著眼提升紀檢監察干部的能力素質,在知識和作風的不斷積累中,悄然鍛造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紀檢監察干部隊伍,確保大家更好地履好職,盡好責。
在第一次“香山清苑”講壇活動中,第一紀檢監察室主任陳志賢結合自己從區檢察院調動到區紀委工作的親身經歷,和大家分享了角色轉換的幾點體會,為轉隸干部更好、更快地轉變角色觀念打開了一扇門。
“進了一家門,就是一家人。轉隸到區紀委監委工作后,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上,我無時無刻都感受到這個大家庭的溫暖。大家互相支持、互相幫助、互相理解,充滿了正能量。在這種氛圍里,雖然辛苦點,但是工作起來特有干勁。”案件管理室副主任郭曉偉說。
第二紀檢監察室主任張裕榮是從區檢察院反貪局局長位置轉隸過來的,曾經參與辦理過許多大案要案。在他的政治學習筆記本扉頁上,有這么一段話:“以‘一家人’的情感共相處;以‘一盤棋’的思想共謀劃;以‘一條船’的齊心共風雨。”這字里行間,體現了一名資深辦案人員的責任與擔當。
“轉隸這一年,有一種本領恐慌感”
一年來,面對新的單位、新的同事和新的任務使命,所有轉隸干部無不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壓力,一種知識儲備不足的本領恐慌感在他們心中油然而生。
經歷了從市檢察院轉隸到市紀委監委,又在市紀委監委第七紀檢監察室副主任崗位提升的區紀委副書記、監委副主任劉國龍,曾深有感觸地談道,紀委監委合署辦公重中之重是職能、人員、工作的深度融合,是“形”的重塑、“神”的重鑄。轉隸干部需要學的本領很多,但首要的是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識大體、顧大局,要注意在干中學、在學中干,補齊自身短板,尤其是政治素質。
區紀委監委依托“香山清苑”講壇活動這個平臺,以轉隸干部為重點,兼顧全體干部,以《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監督執紀工作規則(試行)解讀》《辦案業務探討》《深入開展微腐敗治理》《巡察中如何發現問題》《信訪工作的幾點注意事項》《案件監督管理幾點體會》為主要內容,舉辦了一系列培訓活動,幫助大家不斷提高綜合業務能力。
“這些培訓都是授課領導結合親身體會講的,聯系實際工作緊密,針對性強,很管用。自己以前的底子還比較薄,我覺得就算晚上加班也不能錯過這種難得的學習機會。”第一紀檢監察室轉隸干部賈森博告訴記者。
信訪室主任葉躍真是個老同志,因為長期在司法機關工作,以前比較注重學習法律、法規。隨著監察體制改革,區紀委監委一年來共受理信訪舉報1036件次,同比增長53.03%。面對大幅增長的信訪量,他的工作量也大幅增加,加班加點成了常態。座談中他表示,黨紀政紀相關規定是他的弱項,有時處理業務還真有點吃力,確確實實感受到了一種本領恐慌感,需要在工作之余惡補彌補。
這種本領恐慌感,也是案件審理室干部肖文鮮轉隸一年來感受最深的一件事。以前在檢察機關,他主要負責辦理刑事案件,而現在,刑事案件僅僅是審理工作的一部分,案件審理室還有大量的黨紀監察案件。在實際工作中,他發現自己以前學的知識技能已經遠遠不夠工作需要。為此,他堅持每天下午下班后推遲一兩個小時回家,用于學習緊缺的黨紀知識,鉆研業務技能。他撰寫的一篇關于微腐敗系列案件剖析的稿件曾被廈門市紀委監委內刊刊登,并得到了市領導批示肯定。
“工作雖然重要,但別忘了吃飯”
56、1、336、6、300,這組數字的背后,是隱藏在區紀委監委派駐第四紀檢監察組組長、區委巡察一組組長黃炳暉身后的感人故事——56歲從區檢察院轉隸,轉隸至今正好1年,一年中入駐巡察及住單位加班336天,擔任區委巡察組長開展了6批次巡察,帶領巡察組發現具體問題近300個……
在翔安區,一說起巡察,大家肯定會想到黃炳暉,一提起他必定會想起“嚴格”二字。究其原因,就在于黃組長在巡察中一貫表現出來的嚴厲作風,以至于連很多他的“熟人”也不太理解。
“老牛亦解韶光貴,不等揚鞭自奮蹄。”這是黃炳暉的座右銘。也正是這種“老黃牛”精神,不僅鼓勵鞭策他自己,更是深深地影響和感染著巡察組的全體同志。
去年10月,黨風政風監督室轉隸干部張智宇接到區紀委監委主要領導交代的任務:“九溪流域內厝鎮塘頭濕地公園管養缺位問題,群眾反映強烈。這個問題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要去好好調查一下,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接到任務后,張智宇迅速趕到現場查看,詢問了相關責任人。之后,他多次沉到一線調查,幾經周折,最后查明了事實真相,認為這是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問題的一個典型案件,隨即向紀委監委領導報告,并受到了領導的較高肯定。
不久前,區紀委監委通報了相關職能部門在內厝鎮塘頭濕地公園項目中推動落實不力問題,時任該職能部門主要領導和項目經辦人被區紀委監委談話提醒。
在第二紀檢監察室轉隸干部葉木勇看來,新單位的工作是非常忙的,同等時間的工作量是以前的數倍,忙起來加班加點誤了吃飯是常有的事。“工作雖然重要,但別忘了吃飯”,這既是同事經常提醒他的一句話,也反映出小葉不懈的工作干勁和忘我的拼命精神。一年來,他先后參與辦理9起案件,其中辦得最艱難的是翔發集團原副總經理李蘇飛利用職務之便,在工程招投標、變更、審批、驗收以及工程款撥付等事項中受賄索賄的典型案件,該案也是翔安區首起留置案件,社會反響非常強烈。
“愧對了家人,用實際行動來回報”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我們就不會為它的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作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快樂,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萬人,我們的事業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這是馬克思17歲時高中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寫的一段名言,也被不少轉隸干部所熟知,并深深地影響和感化了他們。
第一紀檢監察室剛成立時,全室同志便第一時間駐點辦案。當時,該室轉隸干部陳強的小女兒出生還不到一個月。“因為駐點辦案,連續好幾十天沒有回家,老婆快和我翻臉了。一次,小孩誤食了一些東西,現在想想還讓我害怕。”陳強說,雖然他渴望回家,有時還真的害怕回家。
同樣是長期駐點辦案的轉隸干部楊武藝,他住在同安老家的母親有一天不慎摔倒,手腕嚴重骨折。為了不影響他工作,家人沒有告訴他。駐點辦案的他對此渾然不知,直到一個星期后鄰居打電話來問為什么沒有回去探望時,他才知道此事。兩個月后,他的父親被車撞了,導致腰椎骨壓縮性骨折。而此時他已駐點辦案近3個月,正忙于案件攻堅,一時也脫不開身,只能先打電話聯系親朋幫忙送父親住院,3天后才抽空去醫院探望,但也根本沒有時間留下來照顧照顧老人家。每每談到這些,小楊總是感到很愧疚。
……
俗話說: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轉隸干部中大部分都是30多歲的年輕人,個個都是科室的業務骨干,承擔著繁重的工作任務,而他們有的剛為人父母,孩子還小;有的家中有需要照顧的老人,每一個家庭也都有著那么一出出曲折的故事。因為工作的特殊性,他們中間好多人都沒有多少時間陪伴、照顧親人,在愧疚的同時大家也都能夠堅定地表示,一定要用優異的工作成績回報家人的理解與支持。
“積極融入磨合,補齊知識短板,主動勇挑重擔,甘于犧牲奉獻,這是我們這批轉隸干部的鮮明特征。成績有目共睹,作用不可替代,必須為他們點贊。下一步,我們將加強教育培訓,工作上嚴要求,生活中多關心,讓大家思想上更合心、工作上更合拍、行動上更合力,更好地體現紀檢監察干部應有的精氣神。”翔安區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欣慰地說。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經過一年的融合磨合,流淌著轉隸干部新鮮血液的翔安區紀檢監察干部,必將抓住新機遇、迎接新挑戰、創造新業績,迎著新時代的朝陽,邁向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