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7-08-16 09:53 來源:浙江衛視 責任編輯:凌芹莉
視頻信息
據《后漢書》記載,東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朝廷拜竇憲為車騎將軍,率大軍出塞,攻伐北匈奴。姑茹瑪介紹,當時南匈奴也參加了這次戰役。
如今,這篇勒石文章仍可在《后漢書?竇憲傳》中找到。據記載,該文為班固所做,《后漢書》全篇收錄。文章記載了此次戰爭的大致情況,重點記述了所獲戰果。史書載,漢軍從朔方三路北襲,竇憲遣各部將及匈奴左谷蠡王等,率騎兵三萬,戰車萬余,在稽落山大破北匈奴軍隊,前后俘獲招撫匈奴部眾二十萬人,窮追北單于直至燕然山,大獲全勝。竇憲等登上遠離邊塞的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脈),由班固撰寫《封燕然山銘》文,刻石紀功,頌揚漢軍戰績。
需要指出的是,在這次戰爭后,北匈奴勢力衰弱,但漢軍及南匈奴對北匈奴的戰爭并未就此停止。永元二年(公元90年),南匈奴再擊北匈奴。永元三年(公元91年),竇憲又派部將出兵北擊,此后北匈奴向西遠徙。史載“北單于逃走,不知所在”。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朱玉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燕然刻石是史書記載的邊塞紀功碑最早的源頭,這次刻石紀功行為被后世繼承下來,從而形成邊塞紀功碑的傳統,一直沿革到清朝。東漢時期多次漢匈戰爭中,永元元年戰役是一場決定性的戰役,使匈奴離開了漠北高原,往西遠遁。
事實上,被發現漢代石刻并非首次。朱玉麒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從清代以來,陸陸續續在離杭愛山不遠的新疆天山的東部,發現了漢人與匈奴戰爭之后留下來的石刻,有些距離燕然勒銘的時間只有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