霽江高氏大宗祠,位于石獅永寧,重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2014年第四次重修,2016年落成,宗祠主體建筑面積400平方米。新修建的霽江高氏大宗祠因其獨具特色的祠宇建筑風格和所蘊藏的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被福建名祠編委會確認為“福建名祠”,2017年被中華高姓宗親聯誼總會和中華高姓歷史文化研究會授予“著名大宗祠”稱號。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并了解這座宗祠吧!
1.楹聯盡顯中國傳統文化
霽江是石獅市永寧鎮外高村的別稱,為永寧鎮東邊濱海村落,歷史上曾經是泉州的主要漁港、航港。外高村居民為高氏族人,歷史悠久,經濟發展,族氏繁衍昌盛。宋朝,霽江高氏一族在泉郡屬于名門望族。
霽江高氏大宗祠位于永寧南部霞營,外觀氣勢宏大,拾階而上,便可見圍墻大門橫匾寫著“渤海傳芳”,角柱鐫聯:“渤海傳芳遠,霽江世澤長”,道出了高氏先祖來自渤海(位于今山東),并在如今霽江(永寧外高村)繁衍生息。大門聯:“徇鐸遺風功史溥,摳衣繼序子孫賢”,贊揚了高氏子孫尊宗敬祖,繼承先祖的優秀品質,名人輩出。
穿過大門,步入宗祠前的石埕,同治年代的墨寶“霽江高氏大宗祠”映入眼簾。宗祠大門聯:“崇祖追千代烈山世澤,本支萃一堂俎豆馨香。”由于霽江高氏大宗又得名“崇本堂”,此楹聯由崇本冠名而成,寓在說明始祖來自烈山(位于今湖北),而今霽江高氏支脈匯聚崇本堂祖祠祭祀先祖。
宗祠大門外四根石柱還刻著兩副對聯:“著姓冠巨族,人文甲一邦”“后周忠節第,有宋尚書門”。據查閱相關歷史資料,第一副對聯是宋代泉郡周太史所題。宋鼎盛時期,泉南有萬余人,其中高、洪、安、葉、李五大姓最為興盛。但在五大姓中,高為其“冠”,故稱“著姓冠巨族”。宋朝期間,高氏有四十八科五十進士,在朝為卿,為伊一十有九,故有“泉南一郡不如高家一門”之嘉嘆,乃稱“人文甲一邦”。第二首是宋代朱熹所寫,意在謳歌世祖公在后周任官,因國殉節,賜謚“文忠”,故稱“后周忠節第”;七世祖惠連公在宋任兵部尚書,故稱“有宋尚門書”。
踏入宗祠大門,一眼望去,大廳金碧輝煌,雕梁畫棟,大廳楹柱寫著:“霽天畫卷看千秋望族滄桑亙古,江水漫長是幾輩傳人砥柱中流。”表達了霽江高氏族人從遠古走來,歷經千年滄桑,造就了幾代的中流砥柱。面向大廳聯:“奕葉千枝歸一本,遠流萬派總同源。”神龕前一對聯:“佑公創業霽江綿延兒孫共禮樂,崇本重光甲午享祀宗祖同烝嘗。”贊揚了來霽江開基的一世祖佑公。筆者細數,整座宗祠鐫刻了21對楹聯。
楹聯是一座宗祠文化內涵、宗族豐功偉績、姓氏來源最好的表現方法。霽江高氏大宗祠的楹聯句句緊扣先祖的豐功偉績、姓氏淵源、警示后世子孫,且不失豪邁、大氣,高瞻遠矚,讓來訪者一目了然且意猶未盡。這不僅給宗祠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氛圍,而且凸顯了高氏族人繩其祖武的精神。
2.雕刻藝術彰顯祠宇建筑特色
楹聯和雕刻,是一座宗祠的主要特征。霽江高氏大宗祠除了楹聯讓人印象深刻,其木雕、石雕等雕刻藝術讓人流連忘返。宗祠圍墻上有用青石雕刻而成的中國傳統文化代表人物:孔子、老子、孟子、孫子、墨子,弘揚了中國五千年來的傳統文化,足以讓過往的游客駐足欣賞一番。圍墻大門的建筑立面及背面均用青石雕刻著劉備三顧茅廬、成湯聘賢等中國歷史典故、傳說中的吉祥物等。圍墻內四周墻面則鐫刻了高氏先祖的人物故事圖11幅:始祖姜太公,伐紂有功,武王封于齊國,為齊太公;傒公扶齊安邦世為上卿,為高氏得姓祖;洪公后漢渤海太守,為高氏望族等……一是弘揚高氏先祖的豐功偉績,二是彰顯高氏族人尊宗敬祖。
步入宗祠的臺階兩側用青石雕刻了“如意”,寓意高氏族人萬事如意。宗祠正大門的牌樓面雕刻著大禹治水、舜帝耕田;正大門外立著兩根由青石雕刻而成的百子柱,一個個笑哈哈的可愛娃娃,寓意著子孫繁衍昌盛。大門外前廊兩邊的墻壁鐫刻著祖訓和宗功,告訴高氏后代要牢記先祖的訓誡,要發揚繼承先祖的優秀品德。
宗祠大廳內有十六根柱子,其中有四根柱子雕刻獨具匠心,它們是金黃色的木雕中的浮雕,雕刻著36孝人物圖和28星宿和24節氣圖像。大廳左右兩堵墻雕刻著“忠、孝、廉、節”四塊巨大的木材浮雕,呈金黃色,以歷史上諸葛亮、狄仁杰、趙抃、蘇武四個人物的典故來倡導“忠、孝、廉、節”,不僅富有意義,而且充滿藝術感。這成了宗祠大廳的“最靚”之處,是來訪者、游客必賞的。同時,這些選材非??季浚捎迷侥蠙u木,可揮發自然清香,耐潮濕不易蟲蛀。
大廳神龕的廊扇,由進口柚木制作,神龕由樟木制作,豎立起六龍六鳳柱子。中脊龍浮雕,彰顯威嚴,材料采用新幾利亞產的綠柄松。這些材質、雕刻藝術提升了宗祠的氣質:氣勢非凡、莊嚴威儀。
廳上端正面掛著三塊匾:上卿、從政郎、文忠,廊扇兩側朝奉大夫、鎮撫。據悉,這幾塊匾即是霽江高氏世系的先祖官銜。拜廳內側上端則分別掛著“文魁、武魁、進士、守備”四塊匾??梢?,高氏族人英才輩出。
大廳左邊的高氏淵源寫出了霽江高氏族人的前世今生:其始祖是姜太公(姜子牙),高姓始得于其后裔高傒也。下廳左右墻面分別嵌刻著霽江高氏二十四家訓,以提醒高氏后世子孫牢記家訓。
歷史典故、神話傳說以及各種飛鳥走獸、花草樹木等吉祥物在祠堂的每一個角落里活靈活現。可以說,宗祠里沒有一塊石頭被浪費,它們成了中國傳統藝術展現的“舞臺”。
參與整個宗祠修建的高武管介紹說,宗祠墻壁用31塊磨面廊石疊起,最大塊有3噸重,這種石材質地堅硬而美觀。整座祠堂的屋頂采用的新幾內亞綠柄松,防蟲蛀。為了防止震塌,連接處采用304不銹鋼構架加固,這種施工手法開了閩南宗祠建筑之先河。
走出宗祠大門時,抬頭可見大門背面橫匾“綿延百世其昌”,這是由中國書畫研究院院長高騰岳所題。此匾采用印度紅石材,重兩噸,給人予莊重、美觀之感。同時,還可看見鐫刻在圍墻大門背面的楹聯:“陟山莫謂登高遠,舉步當思立足難”,此話耐人尋味,告訴子孫后代登山就不要怕登高山,每走一步就要思考為人處世之不易。橫批“永錫祚胤”,意思是永遠保佑后代子孫。
霽江高氏后裔,把中國傳統文化巧妙地嵌入祠宇建筑中,造就霽江高氏大宗祠的獨具特色。據悉,這兩年來,幾乎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到霽江高氏大宗祠參觀,感受石獅宗祠所蘊含的傳統文化魅力,欣賞具有閩南建筑風格的祠宇建筑。(王秀婷/文顏華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