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打風吹去 “花籃”一片枯
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 天公不作美,裝飾泉州市區四條主干道路燈柱上的“空中花籃”,掛了不到四個月,全枯了。
前天,微博網友“@給力福娃”給“@海峽都市報閩南版”發來現場圖片,說美麗的九一街,燈柱上的鮮花都枯萎了,花籃如今變成空籃子,“看上去怪怪的”。他說,“美麗不在(再),反而有點不美觀了,如果要做,就要有頭有尾的,要不就不要弄算了。”
“花掛在半空中,確實不好管養。”對此,泉州園林部門相關負責人昨日解釋道,自“空中花籃”完工后,眼下確實遇到管養技術難題,目前他們正在與花籃供應商協商解決。
作為今年泉州“城市立體綠化”的一部分,也是城市建設管理年項目之一,這些“空中花籃”共230個,今年5月份掛在市區莊府巷、打錫街、九一街和豐澤街路燈燈柱上。
難題:
“空中花籃”管養難 最怕高溫澆水麻煩
昨天,記者實地走訪豐澤街和九一街,看到已經有園林工人在給花籃澆水,并在更換新的鮮花。在還沒有來得及更換的花籃里,明顯可見,鮮花枯萎得像雜草。
園林工人介紹,這些“空中花籃”,管養單位為泉州市園林管理局,首批種植的鮮花品種主要為矮牽牛和百日草等。
“花掛在半空中,管養起來當然不便。”園林工人說,平時要給花澆水,一般是開著車子靠路邊,用水管將水澆到花盆里,然而,靠近路面的一側一般會水量充沛,另一側則往往澆不到。如果刮大風,還需要提前檢查安裝是否牢固。
市園林局相關負責人解釋,前段時間氣溫較高,“空中花籃”管養工作確實難做,遇到了一些很實際的問題。比如,花籃供應商曾說,花籃設計中有蓄水孔,可儲蓄水源,一般情況下只要一兩個星期澆一次水,但園林人員巡查發現,鮮花最怕高溫和臺風天氣,高溫時更是需要天天澆水才能保證鮮花生長。目前,園林部門正就此技術難題,與花籃供應商進行協商解決。
部門:
這次換種的鮮花 將可保留到春節
投入這些“空中花籃”建設,包括更換新花,錢從哪里來?
記者了解到,此前,泉州提出“城市立體綠化”項目,計劃在全市范圍內增設立體綠化200處,其中市級立體綠化50處,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各30處,北峰—豐州組團、東海片區、城東片區各10處,主要由園林部門和各區建設局等相關部門來完成,市、區財政投入共300多萬元,年底完工。
有熱心讀者建議,用鮮花裝點街面,好看但費錢,管養起來也有諸多不便,是否考慮改用假花?
“鮮花就是鮮花,塑料就是塑料。”市園林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讀者提出的建議是不錯,但如果考慮到城市道路景觀效果以及城市形象,還是鮮花更為合適。接下來,隨著泉州氣溫逐漸下降,“空中花籃”會更好養一點,這次換種的鮮花,至少可以一直保留到春節期間。(本網記者 陳建輝黃謹 文/圖)
□編后 莫鑄成“豪華綠化”
“空中花籃”,后期養護與監管,其實遠比眼前一時得來的美景更重要。城市綠化改造項目,最擔心的就是,一旦管理監督不到位,難免變成“燒錢”的事。
正如網友所言,“如果要做,就要有頭有尾”。確實,從投入來看,230個“空中花籃”裝上去,人力物力從一開始就不是小開銷,這還沒算眼下要重新換花這一迫在眉睫的支出。一筆筆的花銷,看在眼里的市民難免心疼。
城市綠化天生是一門專業性、知識性較強的“學科”,所以,接下來好好規劃這些“花籃”的未來,相信更引人關注。比如,是否可以考慮走市場路線,找第三方共同承擔養護風險;花草嬌嫩,要不要建高溫或臺風天等惡劣天氣的相關應急預案等。
否則,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好不容易建設出這么漂亮的景觀,就有可能一枯再枯,淪為一場應景的“豪華綠化”而已。(本網記者 葭廿)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