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全國婦聯提出實施“縣級婦聯改革破難行動”,著力解決縣級婦聯力量薄弱、帶動基層不夠、服務基層婦女不夠貼切等難題,省婦聯決定在全省開展試點,建設“婦女微家”就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惠安縣作為省級試點之一,從去年4月開始,縣婦聯示范建設10個縣級微家,12個鄉鎮各建設2個,目前共建成34個微家,實現鎮域全覆蓋。微家主要建立在有愛心、有條件、有能力、有素養的各級婦聯執委、先進典型、致富能人、女性社團組織負責人等的家庭或工作場所,以及巾幗文明崗、商務樓宇等女性聚集的場所。“我們將微家與當地婦女工作品牌深度融合,以惠女調解、護童觀察員、婦女參與基層自治等為切入點,打造一批富有惠安元素、基層能落實、婦女愿參與的‘一家一品’工作品牌。”惠安縣婦聯副主席何凱娟說。
讓姐妹們活成一樹花
“坐的時候腳尖不宜對著別人,否則會顯得不太禮貌……”近日,在惠安縣舞鈴軒禮儀文化中心,一群身著旗袍的女性,在該中心負責人、婦女微家“家長”陳玲玲的講解、示范下,興致勃勃地練習旗袍禮儀。
在一家茶藝居上班的學員王女士告訴記者,這家禮儀中心會不定期舉辦一些公益活動,她有空就會來參加。“我們做這一行的經常要待人接物,需要提高自己的修養,同時也希望通過學習一些禮儀知識,不管在家庭還是在社會,都能更好地散發自己的美。”
陳玲玲介紹,舞鈴軒的微家是縣婦聯首批示范點之一。微家以“文化傳承”為建家主題,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打造集禮儀文化培訓、養心公益分享、漢服女子雅集、女性古典形體、少兒國學禮儀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禮儀文化傳播平臺,引領廣大女性一起做美與禮的使者,“讓包括自己在內的廣大女性活成一樹花”。她還表示,舞鈴軒本來就專業從事禮儀文化傳播,有了微家,這個平臺更大了,大家對它的信任度也更高了,她也更敢于進一步開拓更多的活動,特別是公益性活動,讓平臺發揮更大作用。目前她正考慮如何把惠女特色融入禮儀文化傳播中。
真正貼近婦女需求
日前,位于惠安縣輞川鎮五柳村的中田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迎來了泉州第五中學高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在學校老師和公司園藝師的帶領下,制作木頭秋千椅、探索古法造紙、制作盆景……忙得不亦樂乎。
看到孩子們這么開心,公司婦女微家的“家長”柯素瓊也眉開眼笑:“我們這里的微家是去年4月成立的。有了這個平臺,企業可以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特別是為婦女姐妹和她們的家庭增加一點收入。像為中小學生提供勞動研學實驗場地,免費為村里的婦女進行農業技術培訓,為生活困難的婦女提供就業崗位等。”
據介紹,公司農莊現開設有農民田間培訓學校,內有花卉園種植科普體驗區、果蔬自助采摘區、農事體驗區、休閑垂釣區等多個功能區。農莊目前正致力以智慧農場為著力點,融合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特色農業等模式,打造田園綜合體。
走進東嶺鎮湖埭頭村惠女調解室,這個微家布置溫馨,是村里的婦女姐妹日常交流的好場所。平時她們有什么苦惱,都愿意過來和調解員聊聊天;同時微家也宣傳婦女權益保護的法律知識,開展親子閱讀、慰問貧困母親、開展家園清潔行動等。
村婦聯主席龔明月介紹,調解室聘請了8名在群眾中有威信、擔任村干部的本村女性作為調解員。她們發揮貼近群眾、富有親和力、耐心細致的優勢,調解各類矛盾糾紛,力爭問題不出村。
龔明月表示,微家關注的多數是家常小事,但如果這些小事沒有及時處理好,就可能影響家庭和諧。比如村里有一位婦女,丈夫想生二胎,她自己因為年紀不小了,又要上班,怕精力有限,一直在猶豫,有些苦惱。于是龔明月常和她聊天,建議雙方多溝通,換位思考,爭取達成共識。“家庭主婦心里舒暢了,整個家庭才能快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