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兩個有故事的女子,她們既是母女,又是師徒。
母親郭美瑜,今年62歲,是漳州著名的工藝美術大師;女兒呂嘉慧,1989年生人,去年辭掉工作,和母親守護著一門瀕危的技藝。
從照相館說起
十年前,郭美瑜忍痛關了位于漳州市大通路的“璇宮照相館”,那是父親傳給她的家業,創立于抗日戰爭時期,已有六十多年歷史。
當年父親兄弟八人艱難打拼,在漳州、廈門各開了一家分店,曾在解放前培養出了兩名戰地記者,在漳州知名度極高。
這樣輝煌的家業,郭美瑜為何放棄了?
為了消失的技藝
也是在十年前,中央電視臺《夕陽紅》的記者在法國一戶普通人家拍攝節目時,意外發現了一門近乎消失的中國民間技藝。
那位法國主人指著墻上的棉花畫對記者說,“歡迎來自棉花畫故鄉的朋友!”
沒錯,棉花畫便是這門幾近消失的技藝。
沒多久,漳州市二輕聯社的主任周建成通過多方打聽找到了郭美瑜,整個漳州市,可能只有郭美瑜愿意傳承這門技藝了。
棉花畫是漳州一門獨特的民間工藝,始創于1964年,曾在七八十年代遠銷40多個國家,被外交部定為外交饋贈禮品。
然而到了九十年代,由于市場的混亂和人才的流失,棉花畫幾乎一夜間銷聲匿跡,成為了人們遙遠的記憶。
郭美瑜十幾歲時便師從棉花畫的創始人黃家聲師傅,目睹棉花畫鼎盛時期的輝煌,在九十年代黯然離開棉花畫廠,專心經營父親的照相館。
幾十年間,郭美瑜經歷了棉花畫的大起大落。當年的工人們早已轉行,不愿再碰,兩位創始人也遺憾后繼無人。周主任只能找郭美瑜。
苦心勸說下,當時已年過半百的郭美瑜決定出山,讓棉花畫起死回生。為此她忍痛關了父親傳給她的“璇宮照相館”,把家改造成了工作室。
這一年剛好是2004年,郭美瑜的女兒呂嘉慧還是一名懵懂的中學生,她也許不曾想到,十年后她竟需要擔起繼承一門瀕危技藝的重任。
母女傳承
自從郭美瑜重新做起棉花畫后,她的作品屢在工藝美術賽事中獲獎,也被各家博物館收藏。
棉花畫列入了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郭美瑜的工作室亦被評為“福建省技能大師工作室”,這是對郭美瑜極大的肯定。
然而她卻時常眉頭緊鎖,她擔心隨著自己年紀的增長,這門技藝會后繼無人,再次消失。
郭美瑜的擔心不無道理,她是位匠人,視作品如生命,舍不得賣給別人,除了被收藏或贈送朋友,實際進入市場只有寥寥幾幅,收入并不樂觀。
而學做棉花畫,光是基本功就要練上好幾年。
產業化未成型,學習門檻又如此之高,愿意學這門手藝的人少之又少。
如今郭美瑜確有幾個徒弟,有法院的院長,有幼兒園園長,也有中學老師。然而,這些人僅是把棉花畫作為一種業余興趣,遠談不上傳承。
好在郭美瑜的女兒呂嘉慧從小耳濡目染,大學期間便跟著母親系統學習了棉花畫的制作技藝。這讓郭美瑜看到了希望。
2011年,呂嘉慧大學畢業,在電信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每天朝九晚五,下班后仍不忘動手做點“喜羊羊”之類的小東西,融入一些年輕人的想法。
對于呂嘉慧做的這些“新東西”,母親郭美瑜時常批評,覺得不夠精致。或許在母親看來,傳統是不能背離的。
女兒不服氣,默默改進自己的技術,不僅能將傳統的棉花畫做得栩栩如生,也能結合時代特點做一些創新。
去年,呂嘉慧辭掉了電信公司的工作。母女計劃著在古城文化街開一家店,把工作室搬到那兒去。
呂嘉慧說,“我和郭老師不一樣,我希望能把棉花畫市場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學習棉花畫,將來也想把這門事業傳給子女。”(文/謝淵泉)
圖集推薦
版權聲明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回到頂部
電話:0595-28985153 傳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田安南路536號五樓
CopyRight ?2020 閩南網由福建日報社(集團)主管 版權所有 閩ICP備1020650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512019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