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四下基層”主題采訪跨過閩東山區,登上霞浦海島。
午后,記者搭乘中國漁政35901船,從霞浦長春鎮馬坑碼頭出港,駛向我省首個海上社區——溪南鎮七星海上社區。眼下正值霞浦海域養殖高峰期,連片的漁排、網箱在波光粼粼的海面鋪展,滿載海參苗的漁船穿梭其中,一片繁忙。
18日,在七星海上社區的海洋生態檢察工作廳,檢察院人員對司法救助人員進行回訪。記者 王毅 攝
站在七星漁排上,剛從北京載譽歸來的溪南鎮黨委書記陳廣昱笑容滿面地分享本月初進京領獎的喜悅:在學習推廣“楓橋經驗”60周年之際,全國評選出104家“楓橋式工作法”單位,溪南鎮化解海上養殖糾紛工作法榜上有名。“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了入選單位代表,合影時還特別問起我們霞浦相關情況。”激動之余,陳廣昱將“楓橋經驗”從陸地延伸到海上的做法娓娓道來。
從空中俯瞰,七星海上社區位于三都澳溪南半島周邊海域,漁業資源豐富,常住人口5000多人,高峰期外來務工人員2萬多人,涉海涉漁情況復雜。“溪南鎮水產養殖業占據寧德全市半壁江山,經濟發展到哪里、群眾需要在哪里,我們的服務保障工作就跟進到哪里。”陳廣昱介紹,從2018年開始,溪南鎮因地制宜,積極推動黨員干部下沉海區,參與海上治理、矛盾化解、服務群眾、維護穩定,探索形成了“小事不出排、大事不上岸、矛盾不上交、服務不缺位”的海上養殖糾紛化解工作法。
“海域情況比較復雜,我這幾年把主要精力放在海面上。”從事調解工作30年的溪南鎮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員謝友忠,如今添了一艘“海上評理快艇”。平日里,他經常在漁排間往來,為漁民排憂解難、化解矛盾。“縣里的公檢法司等部門把服務觸角延伸到了這里,依托七星海上社區構建了‘1+6+N’的服務矩陣,我們的調解工作也有了更多的助力和支撐。”謝友忠說。
下沉海區、創新載體、主動服務,2022年以來,七星海上社區累計調解糾紛200余起,調解成功率100%,成功打響了新時代“海上楓橋”品牌。
落日余暉下,霞浦縣紀委監委 “連心日”接訪活動在七星海上社區漁排上“收攤”。聽民意、問民情、察民憂,工作人員整理好收集的意見建議,抱起沉甸甸的接訪材料,踏上歸途。在霞浦各地,類似這樣的“信訪接待下基層”活動形式多樣、定期開展,走進山區海島、千家萬戶。
“把心貼近人民”。35年前的1988年12月20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在霞浦縣委黨校主持寧德首次“地縣領導接待群眾來訪日”活動,由此拉開信訪接待下基層的序幕。
“四下基層”,下的是基層,抵達的是民心。當時的接訪活動舊址,如今已改造為“四下基層發源地”主題館,一樓的第一接訪室,仍保留著習近平同志當年接訪群眾時的原貌,吸引一批批黨員干部參觀學習、接受教育。
“這個主題館很小,但意義很大。”霞浦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尹義干表示,霞浦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信訪工作的重要思想孕育地和實踐地,35年來,全縣上下充分發揮這一獨特優勢,把信訪工作融入社會治理大格局中,變“被動等問題”為“主動找問題”,探索“千名干部訪萬戶”等機制,真正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把群眾的事辦到群眾心坎上。
日新月異的閩東大地,最生動鮮活的是“把心貼近人民”的工作身影,處處是“以人民之心為心”的實踐探索。35年的接力傳承,“四下基層”這顆源自閩東的種子,已扎根八閩、撒向全國。(記者 嚴順龍 蘇依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