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陽春走向金秋,主題教育已歷半載、深入人心。9月12日,福建省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在福州召開。
從節點上看,會議的召開,意味著我省第一批主題教育已告一段落,第二批主題教育正式啟動。主動聚焦、認真做好“對標對表、銜接聯動、分類指導”等三項關鍵工作,第二批主題教育方能更好開局起步、更加扎實推進,確保質量高、效果好。
對標對表更聚焦
同第一批相比,第二批主題教育涉及的范圍更廣,涵蓋了省以下各級機關及其直屬單位,包括全省9.3萬個基層黨組織、近200萬黨員,更加貼近基層、直面群眾。
以上率下,示范引領。第二批參加單位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按照省委工作要求,在群眾“家門口”把主題教育科學謀劃好、精心組織好,“把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評判主題教育成效的根本標準”,用群眾“好口碑”來檢驗主題教育成果。
具體而言,就是要緊緊圍繞“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總要求,牢牢把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根本任務,全面落實“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重要要求,切實把黨員、干部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
同時,要聚焦主題主線,緊扣“學思想”,在學好中央指定教材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的獨特優勢,持續深挖和用好理論“富礦”,學出深厚感情,學出堅定信仰,學出使命擔當。
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干。在第一批主題教育中,省委對標對表黨中央,講好“北京話”、彰顯“福建味”,扎實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本次總結部署會上,中央第七巡回指導組充分肯定福建的做法成效:堅決扛起使命擔當,扛牢重大政治責任,規定動作扎實到位,自選動作有特色亮點,努力走在前列、樹立標桿、作出表率。
銜接聯動更有效
在主題教育深入開展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就抓好第一批、第二批主題教育的銜接聯動提出了重要要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好的經驗做法,可以事半功倍、提高質效。為統籌做好兩批主題教育“銜接聯動”,省委主題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已經做了大量工作,通過下發通知、工作提醒、典型引路、經驗推廣等方式,推動兩批主題教育有效銜接、持續發力。
比如,我省在第一批主題教育中,精選了10種特色教材,推出了73個特色現場教學點并在“學習強國”上展播,打造28門特色學習課程,舉辦16場公開課,創設新思想主題教室,做足特色文章,受到廣大黨員干部歡迎。在第二批主題教育中,我省將積極指導參加單位用好用活這些特色資源,進一步深挖理論和實踐“富礦”,真正做到“深學爭優”。
還有,我省梳理匯編了第一批主題教育實踐案例,重點從發展民營經濟、建設生態文明、推進鄉村振興、建設數字福建、開展調查研究、踐行群眾路線、擦亮文化名片等七個方面,形成了《循足跡學思想謀發展實踐案例匯編》,供第二批學習借鑒。
特別是在整改整治、解決問題上,我省把兩批主題教育作為一個整體,堅持上下聯動抓整改落實,對第一批整改工作涉及第二批的,督促第二批參加單位主動配合、合力解決,對“表現在基層、根子在上面”的問題,由第二批及時向第一批參加單位反映,共同研究整改措施。
主題教育從第一批轉入第二批,是一場接力賽,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因而,結合實際堅持好、運用好第一批主題教育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經驗,做到“前后銜接、有效貫通、整體聯動”,方能“上下統一、同頻共振、善作善成”。
分類指導更精準
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我們黨的好傳統。
第二批主題教育涵蓋范圍廣,參加單位數量、類型也多:既有市縣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又有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遍布農村和城市。面對這一新情況,加強分類指導、堅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是答題解題的關鍵。
從對象上區分,重點抓好縣處級以上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按照黨中央和省里已經印發的相關文件和要求,切實把理論學習貫穿始終,扎實開展調查研究,搞好整改落實、建章立制等工作,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對于縣處級以下的干部黨員和普通黨員,則采取生動鮮活、務實管用的方式開展,找準各自開展主題教育的著力點發力點,增強針對性實效性。
從單位上區分,注重分類施策,找準工作著力點,確保全覆蓋。比如,市、縣及其直屬單位要聚焦樹立和踐行正確的政績觀、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檢視整改、提出解決辦法,以科學態度和務實精神開創新局面;國有企業要聚焦加強黨的建設、增強科技創新驅動力,在推動企業做強做優做大上持續用力;學校要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質量、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方面下功夫,等等。
調查研究,是開展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在第二批主題教育中,要進一步大興調查研究,傳承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關于調查研究的寶貴理念、科學方法和優良作風,用好“深、實、細、準、效”五字訣,在深入調查研究中加強分類指導、分類施策、分類推進,努力讓主題教育更精準、更務實、更有效。(福建日報記者 嚴順龍 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