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值南方早稻抽穗揚花期,剛從海南南繁基地返閩的中科院院士、省農科院研究員謝華安,馬不停蹄地趕往省內各大糧食產區,開展科技服務。
“一定要定期到田間察看水稻破口抽穗情況。”前幾天,謝華安帶領專家團隊,來到龍巖市新羅區雁石鎮廈中村優質水稻新品種“福香占”綠色栽培技術集成示范片,察看再生稻頭季稻長勢,“要加強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和紋枯病等病蟲害綜合防治,確保今年水稻豐產豐收”。
“福香占”是謝華安團隊新近選育的優質稻新品種,產量高、米質優、耐儲藏。去年,新羅區示范種植該品種1800多畝。在前期水澇、后期干旱等多種考驗下,“福香占”再生稻再生季畝產依然突破400公斤。今年,全區推廣該品種3500多畝。
出生于閩西貧困家庭的謝華安,從小就在心中播下一顆種子——讓大家有一碗飯吃。為了這個心愿,他努力了半個多世紀。20世紀70年代成為一名水稻育種工作者以來,他選育的雜交水稻組合“汕優63”連續16年保持全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之最,累計推廣面積約10億畝。從三系稻到二系稻,從超級稻到再生稻,從航天育種到分子育種……禾下追夢五十載,謝華安始終活躍在育種研究第一線,為守護“大國糧倉”貢獻科技力量。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這位年過八旬的“糧芯”守護者一直在實驗室、田間地頭與講壇之間奔走,做研究,開展科技服務,傳幫帶,一刻不停歇。
為什么有的水稻耐旱,有的不耐旱?不久前,省農科院水稻抗逆分子育種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BMC Plant Biology》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發現,IPA1基因對水稻耐旱性具有正調節作用,是水稻耐旱的重要“開關”。今年以來,該團隊接連在權威期刊發表論文,挖掘出系列水稻功能基因,揭示了水稻耐旱、抗稻瘟病、耐鹽堿、生長調控等分子調控機制。
傳統育種周期長、效率低、不確定性大。謝華安帶領的福建水稻育種工作者,正加快破譯水稻遺傳“密碼”,引入應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全基因組選擇、分子模塊設計等現代育種技術,引領一場全新的水稻育種“精準革命”。
最近,謝華安又多了一重身份。6月12日,福建農林大學舉行聘任儀式,聘任他為全職教授、博士生導師。這是繼2012年之后,謝華安又一次接受母校聘任。“我是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更確切地說是一名水稻育種工作者,我想做的事就是農業科研。”在聘任儀式上,他說,希望與母校師生一道,面向科技前沿,推進種業創新,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力量。
26日在北京舉行的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上,糧食安全保障法草案首次提請審議,將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從媒體上看到這條立法動態,謝華安難掩激動:“中國人的糧食安全要抓在自己的手中!種子是農業‘芯片’,育出良種,讓人們吃好飯,是我一生的追求。只要還干得動,就會一直研究下去。”
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通訊員 胡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