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輩子,不經過千錘百煉,就是一塊破銅爛鐵。”“要想寫作,就要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要先塑造自己。”“身為一個作家,對百姓的疾苦視而不見,整天在屋里悶頭瞎編,那才是不務正業。”……
6日晚,一堂藝術黨課在紅色主題影廳開展,省委宣傳部組織觀看了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獲獎電影《柳青》,黨員干部在光影交織中共同走進作家柳青的一生,感悟一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和赤子之心。
電影《柳青》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作家柳青為了創作一部謳歌歷史、反映新中國農民集體創業的文學作品,毅然放棄大城市優渥的生活,辭去《中國青年報》文藝副刊主編職務,義無反顧扎根陜西長安縣皇甫村14年,與農民一起參與農業合作化實踐,經歷脊背生瘡、病痛纏身、痛失愛妻等磨難,最終創作出《創業史》這部史詩巨作的歷程。
觀影次日,省委宣傳部召開主題教育藝術黨課座談交流會,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和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并圍繞主題教育學習和影片帶來的心靈震撼,暢談心得體會。
影片中,柳青從城里人到農村人的轉變細節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剛到皇甫村時,柳青的說話方式、著裝風格都顯得格格不入,處處遭受冷遇。于是,他褪去中山裝,穿上對襟褂子,扣上西瓜帽,下田干活,才真正開始融入農民群體。“從穿文藝干部裝到剃光頭穿大褂的形象轉變,直觀地完成了從思想到外在的人民性的統一,這是他堅守人民立場,扎根人民、為人民書寫的決心和體現。”省委宣傳部電影管理處黨員干部何登對這一情節感觸很深。
融入之后,柳青的創作之路也并不平坦,多次遭遇創作瓶頸。在柳青扎根農村嘔心瀝血書寫小說時,上級領導對他“幾年未拿出所謂有分量的作品”提出批評,甚至冠以“革命意志衰退”的帽子,妻子馬葳一度憤然離開,但這些都沒有動搖他對文學理想的追求,對社會主義建設的信仰。
“正是由于柳青堅定理想信念,尊重創作規律,一次次精心打磨作品,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心和毅力才成就了《創業史》這部巨作。”省委宣傳部文藝處黨員干部連晶晶深受觸動,“文藝創作是個性化、創造性的勞動,具有特殊性和規律性。文藝生產要尊重文藝規律,立足長遠,不能輕易倉促上馬。一部好的文藝作品要經得起人民評判,更要經得起時間沉淀和歷史檢驗。”
書稿終于出版,妻子欣喜地拿到出版社寄來的一萬多元稿費。柳青卻毫不猶豫地將這筆稿費全部捐獻給皇甫村,帶著妻兒繼續過清貧日子。這一情節令不少黨員干部動容。“在人生道路選擇的關鍵路口,他沒有忘記百姓,主動走到百姓之中,為百姓謀幸福,為農村謀發展,這是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擔當。”省委宣傳部出版管理處黨員干部袁俊華說,出版工作者要繼承和發揚柳青自覺承擔起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的崇高使命,推出更多反映時代氣象、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的優秀出版物。
“柳青的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僅有兩個字,那就是‘人民’”“我們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我將向柳青學習,在‘專業’和‘鉆研’上下功夫,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做好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影片中,柳青對于人生、對于文藝創作的深邃思考帶給黨員干部們深刻的啟迪,“觀影+座談交流”的藝術黨課形式更加深了干部對共產黨員精神的理解,“點燃”了踐行初心使命,展現擔當作為的決心。
接下來,省委宣傳部將立足宣傳部門特點,統籌新聞宣傳、理論研究、社會宣傳、文藝創作等工作,進一步廣泛深入開展聯學共學、藝術黨課、基層宣講等特色活動,將主題教育與宣傳工作有機融合,不斷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記者 徐文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