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寧德市鄉村生態振興農村建設品質提升現場推進會將在周寧縣召開,全方位透視當地鄉村振興新圖景。
今年3月,周寧縣率先在寧德市完成城區、鎮村全域環衛市場化運營,建立起“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城鄉一體化垃圾治理模式。
“基礎設施提升、人居環境改善,是鄉村旅游提質升級的基礎性保障。”周寧縣鄉村振興辦專職常務副主任賴發良說,縣里聚焦全域旅游發展薄弱環節,通過爭取上級各類補助、地方專項債、鼓勵民間投資等多元化方式,對村莊進行改造提升。
冬日,走入周寧不少鄉村,宛如走進一個個大花園,只見溪水河流清澈見底、水沖式廁所干凈衛生、房前屋后美麗整潔。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傍晚時分,隨著一首《茉莉花》音樂由遠及近,一輛環衛車停在泗橋鄉坂坑村村道上,村民紛紛提著垃圾桶走出家門。
過去,村民常常亂扔垃圾,村莊“臟亂差”。近年來,坂坑村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探索“戶分類、村收集,濕垃圾生態處理、干垃圾鎮回收清運”的治理模式,實行網格化衛生管理,同時,將濕垃圾加工處理成有機肥,實現變廢為寶。
坂坑村美麗蝶變是周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的一個縮影。
據介紹,周寧縣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為契機,扎實推進源頭干濕分離、就地分類減量,初步摸索出一條符合山區實際、農民可接受、面上可推廣、長期可持續的農村垃圾治理新路子。
“留住‘美麗’,更要經營‘美麗’。”賴發良說,縣里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和農業資源,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創新探索“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打好生態牌,念活生態經,適時扶持農家樂、民宿、露營基地、自主采摘園發展,鼓勵引導群眾從事傳統手藝、民間土菜、鄉村美食等產業,搭乘“旅游+”快車,走出一條綠色生態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行走在青山環繞的七步鎮后洋村,古樸典雅的長廊水榭沿溪而建,寧靜和諧的土木房子依山傍水,七彩的房屋和生動的3D壁畫有機融合,構成一幅古今結合的新圖景。
為了讓更多的農民吃上旅游飯,后洋村對村莊進行個性化塑造和特色化提升,打造移步換景特色景觀。同時,依托黃振芳家庭林場,深入踐行“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的“三庫”綠色生態理念,推動以林興業,發展林下種植養殖業,引進牧場、花卉企業,大力發展“家庭林場+鄉村觀光”旅游路線,好風景換來好“錢”景。
環境變好了,產業興旺了,鄉村日子越來越紅火。短短三年,周寧縣借助全域旅游這一平臺,促進農旅、文旅、商旅等充分融合,56個鄉村游經營點先后開放運營,涵蓋游覽觀光、休閑度假、采摘體驗、戶外探險等多種類型,累計創建省級以上旅游品牌50多個,打造了一批遠近聞名的網紅景點。(記者 單志強 通訊員 魏知秋 林子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以“食”為媒 沙縣小吃亮相國家部委2025-04-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