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匯“瘦肉精”事件追蹤
河南省孟州市等地養豬場采用違禁動物藥品“瘦肉精”飼養生豬,有毒豬肉流入濟源雙匯食品有限公司。事件經相關媒體曝光后,引發廣泛關注。新華社記者深入調查采訪發現,針對“瘦肉精”的監管鏈條看似完備,號稱有“十八道檢驗”關,但實際上隱患重重。
500強企業
深陷“瘦肉精”丑聞
生產線上空空蕩蕩,看不到人影,倉庫里成批的貨物貼著白色的封條。在切割車間,懸掛著二十來頭已經宰殺過的生豬,由于放置時間過長,肉色已經變得暗紅,并且隱隱地散發出異味。
這是記者在濟源雙匯公司看到的一幕場景。因為卷入“瘦肉精”丑聞,這家目前處于風暴眼中的企業已于16日停產整頓。
“完備”監管體系
緣何“掉鏈子”?
記者調查發現,“瘦肉精”事件背后,隱藏著看似完備實則脆弱的食品安全監管鏈條。
針對公眾普遍關注的“十八道檢驗”一事,雙匯集團董事長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介紹,這些程序確實都有,但只是就企業內部加工環節而言。而據記者調查了解,恰恰是執行國家有關檢驗的硬性規定不力、以“抽查”取代“普查”,才導致了有害豬暢通無阻。
據了解,早在2002年農業部就明確禁止在養殖業使用“瘦肉精”。2009年3月,河南省畜牧、商務、工商、食品藥品監管、公安等多個部門聯合下發文件,要求強化“瘦肉精”監管。按照職責分工,其監管的環節依次為:養殖、屠宰、流通、藥品銷售以及相關案件偵破等。
濟源市畜牧局局長陳曉棉承認,盡管上述鏈條看似完備,但是監管仍然存在漏洞。據他介紹,針對“瘦肉精”問題,畜牧部門一般實行產地檢驗,以濟源市為例,主要依靠畜產品檢驗檢疫中心每月一次的抽查,按照省里制定的2%抽查比例執行。至于外地流入本地的生豬,只要其提供合格的檢驗檢疫證明,并且耳標齊全,一般不再檢驗。進入屠宰環節后,則主要依靠企業自檢。
前來河南督導調查的農業部畜牧業司副司長王宗禮表示,全國每年出欄生豬在6億頭,面對如此大的數量,“只要是抽檢自然會有漏洞”,而“瘦肉精”事件的發生,正是暴露出了整個監管鏈條上存在的缺陷。
□相關新聞
河南沁陽副市長道歉并承諾
決不讓一頭問題豬流出
“瘦肉精”豬肉遭媒體曝光后,河南省政府發布緊急通告,重申嚴禁在飼料及動物飲用水中添加“瘦肉精”等違禁品,并派出多支調查組到河南各地開展全面排查。
沁陽市政府副市長王六軍對記者說:“在我們河南焦作發生這樣的事件確實我們心里邊是很內疚,通過這個事件的發生,充分說明了我們在政府工作中出現很多漏洞,致使一些瘦肉精肉流入市場。發生這樣的事,影響到老百姓的健康,作為一個分管市長來說,我們心里面也是沉甸甸的。應該說,作為老百姓的父母官,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
王六軍最后承諾說:“通過這次大規模的檢測,我們決心是不讓一頭有病豬流入市場,不讓一斤含瘦肉精的豬肉擺上老百姓餐桌。”
雙匯十八道檢驗 為何管不了一頭豬?
相關閱讀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