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高校出現“蹭課族”
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 當有一些大學生在為如何逃課冥思苦想時,另外一群人卻在為怎樣“蹭課”費盡心機。最近,大學校園“蹭課族”越來越多。記者調查發現,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步入社會,或者為了“充電”,或者為了考研,或者為了找到更好的出路而重返大學課堂。此外,也有部分“蹭課族”是臨近畢業的外系或外校學生。用他們的話說,之所以到大學“蹭課”,就是因為“大學里有這么好的資源,不共享可惜了!”
上課來下課走 校園刮起“蹭課風”
日前,廈門大學外語專業一位黃姓同學告訴記者:“班上最近上課的時候,一下子多出了好幾個人,我們都不認識,他們上課就來,下課就走,一般不跟同學們來往,也不大跟老師交流,開始我們還以為是其他系的學生,后來才發現,他們根本不是學生,而是校外的人,他們來‘免費’聽課,就像‘蹭飯’一樣,我們班上的同學私下叫他們‘蹭課族’……”
根據該同學提供的線索,不只是廈門大學,“蹭課一族”現象在其他高校也比較普遍。在廈門理工學院、華僑大學、泉州師范學院等都出現過。廈門理工學院學工處的李老師坦言:“你們叫他們‘蹭課族’有點難聽,這種情況我知道,我給學生上課的時候也遇到過,有幾個這樣的人,他們很認真,只要不影響其他同學,我是能夠接受的,畢竟是求學嘛!”
扎堆“蹭課” 白領成主力軍
究竟是誰在“蹭課”,他們為什么要“蹭課”呢?
在廈大“蹭課”的陳楚華在廈門某外企上班,英語水平不高的他工作兩年來常覺得吃力,要考研又苦于高學費,在同事的指引下,他先探聽到廈大英語專業課的課程表,又從“學長”處“淘”來了幾本教材。半年來,只要時間允許,他就會換上一身學生裝,趕到廈大“蹭課”。
每到“蹭課”時,陳楚華就早早“貓”在最后一排,一下課又迅速帶書走人,生怕別人問他何許人也。蹭的多了,他慢慢發現自己并不是孤軍作戰,“班上總有一些老師不認識的學生,多是已經參加工作的白領來‘蹭課’”。所以他的膽子也就漸漸大了起來,遇到問題會和“同學”交流,課間休息時還會和“同學”聊聊他的社會經驗。
校外“蹭課”校內要寬容也要管理
“到外面的培訓班要大幾百塊,而且培訓班里的老師上得也不見得比大學里的好。到這里上課,老師有時候還會指導一些考研技巧,經濟又實惠啊!”同是“蹭課”一族的泉州白領邱瑩笑著說,“到大學‘蹭課’以后,專業水平提高了不少,也讓我堅定了考研的想法”。
記者了解到,目前閩南大多數高校都沒有針對“蹭課”現象的明文規定,大部分老師都不會反對“蹭課族”,相反,有的老師上課時看見教室里座無虛席,還會講得特別起勁。只有為數不多的專業課老師會拒絕外人聽課。
面對“蹭課”現象,華僑大學社會學家肖北嬰認為,目前我國的國情決定了大學的教育資源仍然是稀缺資源,現階段還無法完全解決有限的優質資源與大量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因此,在這種背景下,“蹭課”現象在較長時間內仍會存在。肖教授建議,對于“蹭課”,高校既要寬容,又要對其進行有效規范管理,確保不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本網記者 黃曉燕)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