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年缺少“男子漢”?
“陰盛陽衰”的論調盛行了好多年,說這個話的大概是男性,話語間透露出一種緊張,一種征戰,似乎還有一種統治欲望,一種地位衰落的哀婉。當然了,和曾經藏頭裹足、養在深閨的女性來比,現在的女性,自然不再是男性品頭論足的玩偶,也不是未嫁從父、已嫁從夫、夫死從子的寄生階層。女性的地位一躍而上,成了獨立于男性之外的“半邊天”。因此,有些男人就開始緊張了,“陰盛陽衰”也好,“山下老虎”也好,“河東獅吼”也罷,無不是這種心態下的惡劣產物。從來沒有見過此類含義對等的詞加在男性身上。
這不,去年鄭州就有一所小學急了,據說是“為防止陰盛陽衰、女強男弱”“培養男生陽剛之氣”“鄭州市秦嶺路小學多功能教室里,30余名小男生整齊地站立著,昂頭、挺胸,大聲宣讀《男子漢宣言》:‘我是男子漢,身體壯如鋼……我是男子漢,真正純爺們……’。”該校校長“曹建平表示,希望通過這個活動,主要是讓孩子從小知道,男人、男子漢今后的責任,讓小男生意識到自己是個小男子漢,在校園樹立陽剛之氣。”
人類走向現代文明,一個重要表征就是實現了價值多元,兩性平等。如果是一部商業電影的宣傳,為了吸引眼球,這樣宣言一下也罷了,而這是一所小學。地球人都知道,小學是培養人塑造人的地方,這樣的塑造會產生什么樣的人格,真是疑問。因為性別意識是一種文化養成,剛出生的嬰兒對自己的性別內涵并不清楚,也從來不懂得男孩就要舞槍弄棒,女兒就要搽脂抹粉。讓小孩子集中到一個教室讀這樣一個自我高置性角色的宣言,我不知道這30幾個小孩今后怎樣看待身旁的女生?(因為人家是爺們,暗含著你是什么--女流,明顯有性別歧視在),還能不能以正常心態和女生交往?如何看待男性氣質不是那么明顯的男孩兒?會不會從小就不懂的包容異己價值?而這樣一個示范效應,又會在這所學校的女生心中造成怎樣的影響?她們還敢堅持自己也是一種自足自立的價值體系嗎?而那些男性氣質不強烈的男孩又該如何看待自己,自卑自抑自閉嗎?
人類歷史早就告訴我們,大多人做的事不一定就都對,少數也有少數的價值,只要他們沒有反人類、反社會、傷害他人,就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原因很簡單,種族上你可能是多數,但是在宗教、性別、年齡、性取向、甚至是高矮胖瘦上呢?還永遠是多數嗎?無數的宗教戰爭、無數的大屠殺,無不是不寬容惹的禍,結果呢?生靈荼毒而已。一所學校,不是教孩子怎樣明白人類這些從血的事實中得來的經驗教訓,卻從另一個方面教他們潛意識里認可歧視,真是荒天下之大謬。
再則,在曹校長的意識里,讀讀“我是男子漢,真正純爺們”,就似乎知道了“男人、男子漢的責任”。要我看,這恰恰是不自信的表現,喧囂乖戾下,恰恰隱藏著干空怯懦的內核,生怕別人不承認他是男人。在生物圈里,雞從來不說自己是雞,狗也從來不說自己是狗,也從來沒見哪個女人振臂高呼自己是女人,只有男人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是男人,要宣揚,要自耀。這種話語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權力關系,真值得分析。把男人塑造成一種統治價值(陽剛之氣),鋪排到所有人的潛意識里,本身就意味著對另一種價值(陰柔之氣)的排擠,對誰最有利,不言自明。另外,一個人負不負責任和男性氣質能不能直接掛鉤?所有女人都不負責任?還是所有男性性征不明顯的男人就不負責任?按這個邏輯下去,只能得出梁山水泊殺人不眨眼的好漢們比中國歷代以來的文人,如李杜、王孟、蘇辛等等都要負責任,因為這些飽讀詩書明白儒教義理的人哪里有那些草莽野夫更“爺們”。顯然,如果不是曹校長得了失心瘋,就是我們歷代的史書都撒了謊。
現代世界,不論是國家之間,還是個人之間,最重要的行為就是溝通與合作。因為人類早就懂得,雙贏比互殘好(所謂“斗雀雙墜地,交蔓各升籬”是也),交流比冷戰強,合作比拆臺高。當年周恩來在國際舞臺上提出“求同存異”就是這種智慧的體現,中國改革開放30 余年的經濟成就也受益于此。在普通人層面上,學會與他人平等的交流、交往、合作,是培養一個人健全人格的基礎,學校無疑該培養這種品質。而要想達到這一步,前提是平等待人,包容異己,不因別人的不同嗜好而目光異樣,也不過分張揚一己之價值希望統治全球。而鄭州該小學對男性價值的過分凸顯,無疑是與這種世界主流價值背道而馳的。除非,明天該校長又突發奇想,來個30位女生的《女性宣言》。那我只能說,他真是閑。
其實,性別壓迫自古已然,于今為弱。男性對女性的歧視,包括對女性所代表價值(如陰柔、不武、保守等)的歧視,遍布全球不同文化當中。但隨著文明的腳步,人類漸漸懂得,對兩性中任何一性的歧視,都不能給歧視者帶來幸福,更莫說雙方。因為只有平等的地位、平等的人格,才能有幸福可言,否則主人對奴才似的高高在上和奴才對主人的俯首帖耳,只能帶來夾雜在其間的恩威與媚佞,在這里,人格是扭曲的,雙方都如此,何來真正愛情,又哪有幸福。所以現代社會,加在女性身上的枷鎖被層層打破,女性在法律上取得了和男性同等的地位。但是在文化中、語詞中、習俗觀念中,甚至一部分人的價值取向里,這種壓迫、歧視依舊存在。很明顯,現在的壓迫與歧視都脫離了表面,隱藏到了背后,這更值得警惕。
我們這個國家,還在轉型的征程上變動不居,既有后現代(如李宇春、著姐等所謂中性性特征的人也得到了社會認可),也有中世紀(如鄭州該小學的高調宣言)。但我還是希望,我們大步向前去,不要留戀來時路。(文:辛之暉)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